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雌严歌苓其人其文middot; (第1/3页)
雌性·母性 ——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 缪丽芳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用原型理论解读《扶桑》,分析雌性、母性在人类学上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的创作动因,希望能从更深处开掘出《扶桑》的人文意义,并试图寻找华文文学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在这里,雌性不仅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存在,它还是人类的心灵与生存状态的一种启示。 【关键词】雌性;容器;原型;情结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看,《扶桑》叙述的似乎是关于妓女和华工屈辱的血泪史,从心灵与情感的角度看,《扶桑》展现的是一段爱与被爱相纠缠的异国情缘。然而严歌苓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状态,而是试图探入到无意识的深层,在一种非常的状态下把人的灵魂放到极限中去拷问。她曾说,她的写作,想的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在非极致的环境里人性中某些东西可能会永远隐藏。她没有写“运动”而只是关注人性本质的东西,所有民族都可以理解,容易产生共鸣。《扶桑》也同样贯彻了她的这一创作态度,它不仅仅是反映了异质文化的冲突,或是客观地描述和记录一段历史,也不是在进行控诉和揭露,而是呈展了古远的绵延至今的“雌性·母性”情结。一些被多数人忽视的残片与粉末在这里重新建构,折闪出动人心魄的光华;一些被人注意到但浅尝辄止的人性深处的幽思,在这里得到透彻淋漓的阐释。 一、树的隐喻——雌性·母性的意象分析 “雌性”被首次明确提出是在她的早期作品《雌性的草地》。“雌性”的意义是与“雄性”关系的对照中抽演出来的。这最基本的三层关系是:男人/女人、父亲/女儿、儿子/母亲。在第一层关系中“雌性”与雄性互为均势,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情欲魅惑力;在第二层关系中“雌性”处于雄性的弱势,表现为女儿对父亲的崇拜和敬畏;在第三层关系中“雌性”处于雄性的强势,表现为母亲对儿子无偏无私的爱和宽容。作者在这里已经隐约表露出“母性是一种雌性,是种最神圣的雌性”这一端倪。第三层基本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涵盖甚至是超越了前两者,成为了雌性的最凝练的表述。《扶桑》正是在此基点上创作的。 “扶桑”的命名浸染着耐人寻味的神圣的母性意蕴。在浩如烟海的我国古代文献中,扶桑之名最早见于《楚辞·离sao》:“阴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汉代王逸为《楚辞》作注释,曰:“扶桑,日所扶木也。”《说文解字》云:“扶桑神木,日所出。”他们承袭了一些古老的传说,把扶桑当作神话中与太阳所出地有关的树名,是一棵日出其间的东方大树。此后,日出扶桑又被引申为东方扶桑,不再与太阳联系在一起,只看做东方的一棵神树。 树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树在犹太教神秘哲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犹太教神秘哲学中的生命之树和Sephiroth的树这一象征可以追溯至古代东方的树的象征。“树属于生命与生长的层面,这一层面最直接地接触大地。比这一层面更古老的只有神圣的石头和山峦,它们与水一起,都是大地母神的化身,是她的组成部分。”[1]268从自身产生一切生命的大地母神当然也是一切植物的母亲。全世界的生育仪式和神话都基于这种原型关系。植物象征系统的核心是树。作为结果实的生命之树,它是女性的;它产生、变形和滋养;其叶、枝、梢都为它所“容纳”并依赖于它。这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某些因素暗自相合,在《恶心》的一个著名片段中,主人公罗昆廷在厌恶的体验中发现了存在。他注视着偏僻公园中的一棵栗子树,根须缠绕,过于茂密,树本身也太过于茂密。自在的存在由于没有存在的终极原因而是荒谬的:它的存在是一种异期复孕。它的柔弱具有雌性。在萨特的智慧的辨证法背后,我们可以领悟到,对他来说,自在的存在是大自然的原始形态:过于茂密的、硕果累累的、繁花似锦的大自然——女人、雌性。以这个名字来称谓女主人公绝非偶然,作者塑造出的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母性形象,是自在的存在。男主角克里斯与扶桑相会时,在楼前攀树而上,更加深了这种象征意义。“树身柔软,越向梢部越软,他脚踏上去;它便向一边谦让。”[2]“他双脚扭住树苗,大幅度摇摆地爬上去,柔韧的树蛇一样曲扭变形,却终究没有扭过他。”[2]在克里斯与树身的纠缠中,反复强调了他的“男童躯壳”、“男童本能”正是与“母神”的形象相对应的。树的隐喻像是一个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