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千里护兄 (第3/5页)
不过才五年,那栋大宅,建成也不过才六年。 远在七年前,李至善就首先买下了村中朱大户的全部土地,以后又陆续买下了其他几家小户的土地,据说他原来是在京中做官的,因为看中了此地的风水,才选在此地落户。 他家中只有一个老妻,与一个女儿,倒是使用的人不少,账户、总管、长工、仆妇、有二十多个人。 梅玉听了很觉纳闷,向姚秀姑道:“奇怪,京中的官儿我该都认识,却不记得有个叫李至善的人?” 姚秀姑道:“六部三院,大大小小的官儿有好几千呢,你又怎能完全认得?” 梅玉叹了口气:“说的也是,不过我想,这李大户既然能买下了大半片的土地,家产必然不少,能攒下这么多的家产,为官当在三品以上,京中三品以上的官儿,我却是全认得的。” 姚秀姑想想道:“有些官儿没有品级,权限却不逊于一品大员,赚起银子来自然很容易。” “你怎么知道的?” 姚秀姑又叹了口气道:“我当然知道,我先父就是在太祖手下做这种官儿的,这种官儿跟你这侯爵一样,也是世袭家传的,先父嗣下无子,才及身而止。” 梅玉常跟皇帝接近,自然知道那是个什么官,那定然是缇骑尉——皇帝的私人耳目,便衣密探。 这是最神秘的一个组织衙门,他们没有品衔,不设衙门,但却见官大一级,每人身上只有一方金制的腰脾,俗称他们为金牌使。 他们是皇帝的私人代表,所以即使是一品大员,见了他们也得打躬作揖待若上宾,不过他们的身份十分秘密,轻易不示之于人,找到了谁,也绝对不会有好事。 梅玉叹了口气道:“大姐以为这李大户也是金牌使?” “我想只有这个可能,所以建文皇帝才能找了来。” “不对呀,大哥即位,算起来也不过才四年多,这李大户却是在此落脚五六年了。” “他们是世袭的,自然是在太祖手下传下来的,那是只有皇帝才知道的秘密,建文是从太祖手中得到的,他离开了朝廷,不会再留给燕王,仍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梅玉道:“这倒也是,我本来还怕大哥没人照应,他手中既然有这批人,想必是可以照顾他了。” 姚秀姑道:“这批人的忠贞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对一个失势的皇帝是否还能维持忠心就很难说了。” 梅玉一惊道:“你是说李至善会靠不住?” “我不敢肯定,他们是皇帝的私人班底,但他们忠贞是对皇帝,而不是对某一个人,现在的皇帝不是建文了,这李至善是否还对他忠心,我就不敢说了。” 梅玉道:“说得对,我得看看去。” 姚秀姑拉住他道:“慢着,建文皇帝一路行来,过了几个州府了,只投奔这个地方,可见一定是他认为信得过的人,假如李至善没问题,你这一下子找上门去,不是反而坏了事了。” “那…也没什么,大哥知道我对他绝无不利之心。” “但李至善却不会这么想,他这份工作是绝对机密,除了皇帝与本人之外,绝不容第三者知道,你这一找上门,岂不是令他心中不安,建文为什么一定要摆脱所有人之后,才找上门去,可见也是不让人知道这秘密。” 梅玉这才点点头道:“这也是,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的目的是暗中保护他,还是在暗中看着的好。” 梅玉苦笑道:“若是大哥在这儿住上三五天,我们难道也守个三五天。” “看来只有如此了。” “可是我们已经找遍全村,连家客栈都没有,怎么住下来法?” 姚秀姑一笑道:“这村镇不设客栈,是因为再下去二十里就是县城,住宿的人一定赶到下一站去了,可是这儿又是通衢必经之地,所以有好几家酒店饭馆,以供人打尖歇足。” “这个我知道,我们已经在一家酒馆中吃过饭,可是不能住下呀!” “有吃的就有住的,这些出门的经验你不懂,看我的吧!绝对可以安排得天衣无缝。” 他们在村中又转了一圈,仍然来到街上,找到了一家饭馆用了饭,梅玉受了一番教导,去向小二搭讪道:“小二哥,这儿有哪一家可以借住的?” “客官!走下二十里就是县城了,那儿有地方住。” “这我知道,可是现在走去,到那儿城门已关了。” “关了城也不打紧,现在年头太平,没有宵禁,破费几个小钱,给守城的军爷买过酒,他们可以开小门放行的。” “可是我这娘子胃痛发作了,没法子赶路。” 姚秀姑用手按着胸口,一副痛苦之状。 小二倒是很热心,连忙道:“要紧吗?要不要请个大夫瞧瞧,出门在外,病了可麻烦啊!”“没关系,是老毛病了,我们自己身上就带着药散,躺下休息过一天,吃了药散就会好的。” “原来如此,村头上王寡妇家有闲房,也有过路的人不想赶路了,就住在她那儿的,只是那个老妇人的心很黑,一间屋子要收两钱银子,比住店还贵。” “那也没办法,谁叫这娘子的老毛病犯了呢,也只好让她敲竹杠了,那个王寡妇家怎么走?” “这倒好找,就打村口上,独门独院,后房是栋小阁楼,走过去约莫半里多路。” 梅玉多谢了,还给了一百钱的小账,那伙计更热心了,还吩咐他们道:“你们到了她那儿,除了睡觉之外,别再向她要汤水了,那个老妇人样样要算钱的,若是半夜怕肚子饿,不妨在小店带几个包子去。” 梅玉含笑道:“不必了,我们吃饱了饭,就不会再吃点心了,休息一夜,明早就上路的。” 他们找到了王寡妇家,叫门道明来意,王寡妇五十多岁了,一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