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迁新邸姚家开盛宴试对联 (第4/7页)
他们走上一段大石头台阶,到了一个小丘的顶上,在上面稍平的地方,立着一段化石树皮,有十二尺高,旁边有一棵松树,枝柯俯下伸展,仿佛伸向山石小树以外的水塘一样。房子相距甚近,因此立在这里只望见弧形的屋脊,但是往西,可以看见楼状的戏台,在池塘上伸出。附近石头上刻着“夕照”在此可以看落日。他们正在看,一只鲜绿的翠鸟由一棵树里飞出来,在池塘上一掠而去,引动水面上涟漪荡漾,搅碎了水中一片碧蓝的天空。 他们由高处往下走,往西转,进入一条走廊,这段走廊犹如一座小桥,因为下面小溪通过,折向南去。这条狭窄的走廊上,安着各种颜色的玻璃窗,面向池塘,走廊通到一个宽广的大厅,大厅之外,也有一条带窗的走廊,有三十尺长,正对着戏台,显然充当坐位,供王爷和家人在此看戏之用。砖墙只有下面两尺高,窗子可以在看戏时拆下来。戏台伸入水中的那一部分,被垂下的树枝所遮蔽,台的基地是-岩的石头,所以戏台就犹如自水上浮起的空中楼阁,因此戏台的匾上写的是“蜃楼”这两个字,从大厅的走廊上可以望见。一段短短的石头台阶,往下伸入水中。这片景色中唯一破坏此地风光之美而令人觉得俗气的,是在戏台正前面水池之中浮起的一个仙童的泥像,仙童手中举着一个立轴,上面写着“吉祥如意”四个字。 曾先生说:“这个地方设计得颇具匠心。听管弦之声自水面而来,越发可喜。” 这时木兰听见水对面传来的笑声,笑声之中竟有微波荡漾之音。戏台的西面,一条船的前端渐渐出现,随后就看见阿非和丽莲的红绿身形,他俩正把船划近前来。水的碧绿光彩照在他们的脸上。丽莲笑得好开心。 祖母喊道:“多么叫人高兴呀!” 姚太太说:“这园子里有水,孩子们玩儿水,可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向他们喊说:“小心点儿!” 阿非喊说:“没关系。船是新修好的。” 木兰叫道:“我以为你们还等牛家呢。” 阿非回答说:“他们还没来。他们来的时候儿,我让他们坐船到前面去。” 他已经把船划到走廊边儿上,红玉很焦急,向他喊道: “二哥,你要小心点儿。” 阿非微笑回答说:“我知道。” 丽莲说:“你们不知道,在水上看是大不相同,你们在岸上的人好像在高楼上一样。” 姚先生说:“快回去等客人。若没有大人,你们不许自己上船。这个池塘很深呢。” 这个宽大的走廊上和大厅里,都摆上了桌子和坐位。这个地方可供演戏前或演戏时大开筵席之用。 姚先生说:“咱们若在这儿等牛家,他们一到戏台这儿,就可以看见。不然,他们还不容易找咱们。” 于是大家分在各桌子落坐。姚先生很欢喜,转身对年轻人说:“我考考你们。你们都看见眼前的景色了。小溪在西边绕着这片陆地,这一带山坡也在这边绕着这条小溪。看看谁能对上下面我出的这个上联儿: “‘曲水抱山山抱水’。” 这一句很难对,因为必须有三个字重复,还要适合眼前的景物,必须对仗工整。最年轻的一代,爱莲和丽莲自然没有对上的机会,因为她们上的是教会学校。甚至阿非也没有学过对对子。对对子是学作诗的基本训练,必须开始得很早。阿非和丽莲在外面,还没进来,这时只有立夫和姚家姐妹,还有曾家兄弟,只有这几个人比赛。 立夫先对。他说: “池鱼穿影影穿鱼。” 木兰说:“立夫贪嘴。” “怎见得?” “你用‘穿’字儿,所以你是要用绳索把鱼穿回去做着吃啊。” 珊瑚说:“那是你自己贪吃。谁想到吃鱼了呢?”大家都想了想。莫愁说:“你未尝不可把穿字儿改成潜字儿。成为:‘池鱼潜影影潜鱼’。” 木兰喊声:“好!这是你的‘一字师’了。不过你也大可以说:‘池鱼潜树树潜鱼’。” 珊瑚说:“这又是二字师了。”珊瑚总是跟立夫开玩笑。 莫愁说:“那不行。” 木兰回答说:“不对吗?若是池鱼潜伏在树影里,不真像是潜藏在树上一样吗?” 莫愁说:“你总是妙想天开,爱用危险的譬喻。” 木兰现在说出她的对子来: “鸟歌鸣树树鸣歌。” “好!”姚先生说“上联写景。下联写声。” 这时曾先生笑而不语,他赞成这种旧的文字游戏。于是对他儿子说:“你们在兰儿面前要认输吗?” 荪亚说:“在她们面前,我们费力也是不中用的。” 经亚正在想:“将夜为书,将书为夜”他说: “但愿我能把这一句的下联对出来。这一句是: “‘通宵达旦…’” “达”字下头再按“旦通宵”显然不行。 莫愁现在说:“这句怎么样?—— “‘白云隐塔塔隐云。’” 姚先生说:“不坏,第一联写景,是从平处往上看,下联写景,是从立处往上看。不过不太合适,说高山上有塔才适宜。” 莫愁说:“爸爸,您没有看水里的倒影。水里的云影是被水里的塔影遮住。” 红玉这半天一直静悄悄的,不断思索她的下联儿。虽然她也在教会学校念书,她天性喜爱中文,有文才,一直浸润在中文里。她的下联儿是: “闲人观伶伶观人。” 曾老太太说:“这位小姐是谁?”她觉得此女子突然脱颖而出,乃大声喊问。 姚先生说:“她是我内侄女儿。才十五岁。对得好!”红玉夺得状元旗,自是毫无问题,她父亲大为得意。这一个下联儿还不仅是十分自然而已,而且更适于眼前的情景,并且后面有很深的哲理,意思是看戏的人本身也在演戏,而正被水对面的伶人观看。因此,后来姚先生就把红玉的佳作做为下联儿,连同自己的上联儿刻成一副对联儿,悬挂在暗香斋。 阿非在水那边儿十分激动的喊:“外面有打把式卖艺的。 叫他们进来好不好?” 丽莲也喊:“一个小子,一个姑娘。真好看哪!”姚先生问曾老太太要不要看,老太太说:“为什么不要? 我见过。孩子们愿看哪。” 姚先生吩咐叫进来,不久卖艺的从戏台的后门儿进来,出现在台上。原来是阿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