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醒时同群龙之首欢 (第6/10页)
我是狼子,但一个阅历无数的男人却了真情,不是总比一个未经世故的男子一时冲动、或是一个从不动真心只求追色逐欲的狼荡家伙来得难能可贵吗! 这女子却不懂珍惜! 随而,戚少商发现她除了皇帝之外。还跟许多名士闻人有往还:秦少游、贾弈、孙公蛭、张先、周邦彦等人,尽在其中。 她与他曾一起交过手、对过敌、做过一场戏(那一场,使得戚少商得以助诸葛先生迫退当朝权相蔡元长,且使李师深得赵佶信宠),大家有过颇为欣心的默契:只不过,她却对他若即若离、点到为止。 ——她若是个点到为止的女人,那为何又对自己处处曲意承欢?如果她执意做到佶身自好的女子,他也一样能去做一个见好就收的君子:只是,有那么多还不如己的无行狼子。却能与她厮混得荒唐胡柴,偏却只对自己保持距离? 他不该对她动了心。 一旦动心,又如何忍性? 他懊恼了。 发急了。 他只好又去问她。 她似给他迫急了,这才说: “我怕我给了你,你就会瞧不起我了…” 说了便哭了。 她一哭,他就深悔自己孟狼,反而赧然不安了起来。 他只好迁就她。 迁就她的方法是:感动她,让她知道他待她真好,而不是为了图一己之欲、一时之快。 到她明白的时候,她就会永远地、完全的属于他的了他是这样揣想的;所以,在快睡着之际,他也会为这如意算盘,而微微笑得似个婴儿。 然后他就很快的人梦了。 梦比真的更好。 ——就算更坏也没关系:因为那毕竟只是一个。 梦。 如果说她对他无情无意,那又断然不是:要不然,他也会决然与之断交的了。 她还常常向他表示好感,而且还诸多藉故留住他: 她用的方法很缠绵。 她请教他很多很多的事,包括朝廷礼仪、青史疑案、以及人情世故种种好玩的事。 她喜欢听他说话,支着颐在房里灯下看得痴痴入迷。 她的神迷支持着戚少商滔滔不绝、容光焕发的讲他的江湖大事、心怀大志。 她常常为了要留多一会儿,不惜捋袖、抚琴,乃至亲手作羹汤、炖甜品,让他细尝、享用。 她为他打扮得很美,她为他更换服饰,穿了就盼盼的问他:我美不美? ——光是为了好好的欣赏她,对戚少商而言,也堪称值得的了。 这么美的一个女子! 这样优秀的一个女人! 她就如此抛一个媚眼给他,也仿佛可隐约听见人群里至少有三五声心碎;她就这样哮着嗔怨他半句,也好像可以听到许多人一齐为他心醉。 这是一种幸福。 他不忍舍弃。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情怀,他心知自己对李师师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他不只是为她容颜,为她盛名,为她才情,因为这些他自己都有、也有、而且还有的是。他是真的关心她的、爱他的,他不忍舍弃她,甚至是为了他一旦舍弃了这女子,她就会如落花般坠谢、堕落… 他不愿见。 他不忍见。 他是她的贵人。 他是个好男人。 他要帮她。 ——不记前嫌。 ——不惜代价。 ——不怕忍辱。 一一不图回报。 若不是持着这种真情,他寸不致不惜在他雄图方展的大忙中抽空见她,甚至不欲令她分身不暇、大过为难,还得迁就在她不是接见道君皇帝赵佶、神秘大豪孙公虹、风流才干周邦彦…这等人之空隙时,他才踏月撷星、越瓦穿檐的去探他的佳一个青楼女子。 ——红粉佳人。 5.一流情事 绝代有佳人。 ——可是对李师师而言,却绝对不是遗世而独立的。 她早堕风尘,早阅世情,早就在滚滚红尘中透彻的理解到。 悲欢离合总是梦,花好月圆到底空,所以她虽诗、词、歇、赋、琴、棋、诗、书、酒、画无一不精娴过人,但想法却十分通透人情世故,且晓得在利害关节处着眼。 ——她自是知晓:历来青楼女子,凤月佳丽,尽管能艳绝一时,名噪天下,但最终亦下见有凡人有好下场。 她们著因情而痴,到头来多为负心人所弃;他们如为义而痴,最终多遭不义人所欺:她们若求得一生安稳,财宝金银,到底仍多人财两空,悲苦下场:谋所不得,自是可哀,但得之复失,更加凄酸。最后人老色衰,红颜薄命,孤苦终老,这是李师师所最怕遭逢的,也是她力图避免的。 所以,她趁自己还“艳名四播、艳压群芳”之时,一面加强自己的才识,从各个赏爱她的宾客里学得他们精擅的绝艺,例如作词、谱曲、剑法、舞蹈…一方面又藉此结纳许多“有用”之人,竟包括了商贾、高官、武将、名士、智者,剑客、大豪,乃至太监,甚至皇帝! 她善于酬酢,并用各种不同的手腕来应对/付这些不同阶层、下一样佳憎学识的人。 他认讽了许多人。 有些是她所钟意的,有些却不。 但她仍会应酬他们的。 她是女人。 她绝对忠于自己。 因为她是女人,所以她不能像男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可以爱着这个女人,叉想着那个太子,而且随时可以跟任何女人缠绵爱恋。 她没这个“本钱” 感情上的伤,往往是一伤难愈的。 她伤不起,也付不起。 代价太大,后果严重,她输不起。 ——跟一个男人在一起,要是男人换了女人了,旁人都说这男人好有本领;要抛弃的是个有名或艳重天下的女子,大家都倾羡这男人艳福不浅。有的女人甚至因为他曾经有过这样出众出色的女人而主动接近他、喜欢他呢! 可是那女人呢? 别人都说她贱。 她因身世坎坷,本就出身于烟花之地,这已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