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三条大鲤鱼 (第2/5页)
“我会和信康和睦相处的,因为信康是我的丈夫。” “到了冈崎,要学会问候人。见到信康父亲的时候…” “您多多关照。” “对对。见到信康母亲的时候,也可以这么说。但是见了家臣,该怎么说呢?” 德姬摇了摇头。阿类没有教她。浓姬庆幸自己将德姬叫了过来。“见到家臣后,你端端正正坐好,只要说一声以后可能麻烦他们,就可以了。” “是。就这样,端端正正坐好。” “对对,就那样。不要太温顺,也不要太刚强…” 浓姬说到这里,又闭口不语了。她觉得,一次教得太多,反而会让德姬吃不消。随后,德姬在浓姬示范下,学了一阵古琴,就回去了。 德姬丝毫没有不乐,仿佛在游山玩水一般。浓姬送她至廊下时,德姬稚嫩地施了一礼,手指似乎还在练习弹琴,在胸前动了几下,才走开。 浓姬呆呆地站着,好久才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转身进了佛堂。她的双亲在这座城池中被杀,也正是这样一个绿意盎然的季节。 死亡、出嫁、孕育、分娩,所有人世间错综复杂之事,表面看来是人们的意志使然,实际上更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cao纵着这一切。浓姬已年过三十,她成熟了,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后,终于有所参悟。她在佛龛前燃起香烛,从内心希望德姬得到佛的保佑。 随后她又到城内巡了一圈,检查先行出城去准备德姬婚礼之人的各项工作。此次作为使者,率队前往冈崎城的,是佐久间右卫门信盛。而作为联络人陪德姬住在冈崎城的,则是生驹八右卫门和中岛与五郎。 浓姬来到大厅,发现佐久间信盛正对照礼单清点种类繁多的陪嫁,并令人分别装箱。 “辛苦了!” 听到浓姬的声音,信盛吃惊地抬起头。“夫人,您是特意赶过来的吗?”他放下握着笔的手,问候道。礼品中有送给九岁女婿的虎皮、缎子、马鞍等,堆积如山。 “织锦和红梅绢…” “是送给小姐的婆母三河守夫人的,每种各五十尺。” 浓姬一边点头一边检查,视线突然落在了走廊边的大桶上。里面是什么?浓姬望过去,发现三条大鲤鱼蜷缩在里边,昂着头。 “右卫门,这鲤鱼…” “那是主公给三河守的礼物。” “哦,这么珍稀的鲤鱼?” “是。从美浓找到尾张,好不容易才捕得。” “的确很大。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鲤鱼。” 看到鲤鱼大大的瞳孔正对着她,浓姬不禁全身一颤。那鱼的嘴唇比人还厚,浑圆的身体也让人觉得心情黯淡。 “主公说,这三条大鲤鱼,一条代表他,一条代表三河守,一条代表信康,希望他们能够精心喂养。这几条巨大的鲤鱼寄托着主公远大的志向。” 浓姬一边点头,一边走开去,她忽然觉得心中诧异。定是喜欢恶作剧的信长又在玩新的花样。也许是让这鲤鱼的大眼睛看着家康,让家康时刻想起鲤鱼的主人,以至不敢生出异志。事情皆有分寸,体形过巨的鲤鱼看上去像个怪物,怎能成为观赏的对象呢? “阿浓,你来了。”就在浓姬绕开鲤鱼站到德姬的嫁妆前时,信长哈哈大笑着走了进来。他声气一如往日,一只手里提着心爱的光忠刀。“阿浓,来,来。我找到了吓唬家康的宝贝。”他站在走廊下,指着大桶,招呼浓姬。 “真是难得一见的大鲤鱼,家康见了一定会高兴。” 浓姬走回廊下,再次偏过头去看。迎着树丛中透进来的阳光,鲤鱼的眼睑变成了金黄色,闪闪发光,那黑色的瞳孔仿佛在盯着她。 “哈哈哈!”信长孩子般狂笑起来“见到这些鲤鱼时,家康会是一副什么表情呢?” 浓姬忽然想嘲弄丈夫。“他大概会感叹,真是难得的稀罕之物,然后和家臣们一同吃了它。” “不可!其中一条是我信长,另外两条是家康父子。” “主公,”液姬平静地望着信长“你觉得用鱼来喻人合适吗?” 信长又放声大笑起来。 信盛离二人远远的,忙着吩咐下人。信长和妻子并肩站着,弯下腰,低声道:“阿浓,你觉得我信长是那么不懂事的人吗?这是为了检验家康的诚意,鲤鱼不过是要试他一试。” “试?” 信长一边顽皮地笑着,一边点点头。“知道吗,我让信盛捎去口信,他家康即使千难万难,也要将其养在池子里。” “就是让他好好饲养?” “我会时常写信去询问鲤鱼的情况。你明白吗,我不好问阿德在他那里如何,但问鲤鱼如何,他也无话可说。” 浓姬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她没想到,看上去如孩子般顽皮的信长,居然在这看似玩笑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如此高深的玄机。 “哈哈哈!家康只要一看到鲤鱼,就会想到我信长。如何饲养鲤鱼,不觉也就变成了对我织田氏情绪的反应。你再看看,这用来试家康的…哈哈哈,这个试品正睁着大眼睛呢。” 浓姬终于长叹一声,放下心来,再次探头向桶中望去。她对丈夫所虑之深大为感慨。他始终超越常人,才略非他人能及。他就是靠着这样的才略,首先与武田氏结盟,然后cao纵三好、松永家族,最后是足利将军,从而一步步向京城渗透。 浓姬跪在廊下,发自心底道:“妾身明白了。” “哈哈哈…”信长仍然爽朗地笑着“好。婚礼结束后,家康大概要出兵平定远江了。如此一来,小田原和甲斐必会被他牵制…” 说到这里,信长突然侧头不语。 永禄十年五月二十七,德姬出嫁之日,冈崎人的心情异常复杂。 有人认为这桩婚事奠定了家康今后发展的基础,因此无比高兴;有人却认为,家康向信长屈膝投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