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死去活来 (第5/6页)
“小姐”是个例外。“小姐”原本是对大户人家女儿的尊称,现在则被弄得另有含义,以至于一些女孩子都不愿意被人称作“小姐”了。 同样“大姐”这个称呼也曾有过特定的含义。它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对领导同志配偶既尊重又亲切的称谓。看来,即便是词头,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讲礼数的北方人便喜欢称“老”(老兄老弟),称“大”(大哥大姐);重亲情的南方人则喜欢叫“阿”(阿哥阿妹),叫“小”(小囡小毛)。阿哥阿妹,显然比老哥老妹亲切,因此也是南方情歌中的常用称谓(阿哥阿妹情意长),北方情歌中则称哥哥meimei(只恨meimei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meimei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带情感色彩。即便用在情歌中,也还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 那么,meimei你大胆地往前走! 五、meimei你大胆地往前走 meimei在北方某些地区也叫“妹子”(长沙话中的“妹子”则是女孩子的意思,和成都话中的“妹娃”相同)。子和儿,也是常用的词尾。不过南方用“儿”做词尾的很少,更喜欢用“子”比如小孩,湖南人叫“伢子”四川人叫“娃儿”武汉人则叫“伢”男孩叫“男伢”女孩叫“女伢”(也叫“姑娘伢”)“这个孩子”就是“这伢”湖北话和四川话都是西南官话,但湖北和湖南过去同属楚国,交往也多,不能不受些影响。所以湖北人就既不说“伢子”也不说“娃儿”干脆只说“伢”读音也和湖南话差不多。 吴方言区除杭州人外,也很少说“儿”比如苏州话只说“桃子”不说“桃儿”;也不说“剪子”而说“剪刀”但钞票、车票、电影票却叫“票子”可见“子”也还是吴方言区爱用的词尾。上海话和苏州话中甚至还有“今朝子”、“明朝子”的说法。不过他们更爱用的还是“头”比如绢头(手绢)、站头(车站)、被头(被子)、灶头(炉灶)、夜头(晚上)、外头(外面)、角落头(音晃)、里厢头(里面)。闽语和客家话也说“头”客家话中有上昼头(上午)、下昼头(下午)、夜哺头(晚上),莆仙话中有顶头(上面)、下头(下面)、冥头(晚上)、早起头(早上)。闽语里还有肩头(肩膀)、标头(商标)、号头(号码)、位头(座位)、症头(病症)、担头(担子)。有些词,加上“头”以后,就有了特定的意思,如菜头(萝卜)、尺头(尺寸)、门头(门槛)、称头(斤两)、药头(头道中药汤剂)。 粤语既不用“头”作词尾,也很少甚至完全不说什么“儿”什么“子”广州话里只有刀、剪、箸、禾、竹、叶,没有刀子、剪子、筷子、稻子、竹子、叶子,当然更没有刀儿、剪儿、筷儿。反倒是苏州话里有“筷儿”湖南话里有“箸(读如举)子”(比如吃一点点就叫“吃一箸子”)。广州话里只有“仔”(崽),比如男仔、女仔、细佬仔(小孩)、疏虾仔(婴儿)、马仔(跑腿的)、公仔书(小人书)、煲仔饭等等。其实仔就是崽,也读作崽而不读作子,意思却和“子”相同。子,有虚有实,用在词尾时义虚,要读轻声,所以“老子”(老聃)不是“老子”(老爸);仔也一样,要看义实义虚,如果用在实处,那就是“崽”比如“两个仔三个女”仔,有“小”的意思。广州话中,但凡小(包括小瞧)的都叫仔,如打工仔,所以“刀仔”不是刀子,而是“小刀”如果那刀子并不小,就只能叫“刀”不能叫“刀子”或“刀仔”同样,鸡仔、船仔也就是小鸡、小船。至于煲仔,大约就是小沙锅了。 这就有点近似于北京话当中的“儿”有人认为北京话就是说什么都带儿字音,其实是不对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东西在北京话当中都能带儿字。学校、工厂、衙门、政府、人造卫星、摩天大楼这些词后面都不能带儿字。大马路后面也不行,但可以说“遭弯儿”、“抄小道儿”自家家门也可以说“儿”比如“带孩子来家坐坐,认个门儿”包括门道、门路、办法、可能性的“门”也能这么说,比如“有门儿”、“没门儿”、“门儿清”如果是正阳门、地安门,就只能叫前门、后门,不能叫前门儿、后门儿。便是车、马、船,也不能随便儿化,小车儿、小马儿、小船儿是可以的,大车、大马、大船就不能加儿。大人当然也不能叫“大人儿”除非是“小大人儿” 也就是说,儿,只能用在小东西、小事物、小人儿身上,因此往往带有亲切爱昵的成分。比如身子骨儿、眼力劲儿什么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啥事儿?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明儿早晨梳小辫儿。”这首歌谣,很能说明带“儿”字儿的是个什么味儿。 粤语和闽语中的“仔”也有这样的味道。比如闽语中的“一点仔”就是“一点儿”“一丝仔”就是“一丝儿”“一片仔”就是“一小片儿”“一碗仔”就是“一小碗儿”不过闽语中的“仔”既不是“崽”也不是“子”而是“囝”囝,也可以写作“囡”囡和囝都指小孩,但一般地说,囝指男孩,囡指女孩,或分门别类地叫做“男小囝”、“女小囡”囝是闽方言,囡是吴方言。吴语就算写“囝”这个字,也读作“囡”再说吴语也不用“囝”作词尾,用“头”如果用于人,则多半有亲昵疼爱的意思,如小鬼(读如居)头、毛毛头、囡囡头。上海人还会在孩子的名字后面加一个“头”以为小名、爱昵、昵称,比如一个名叫什么波的孩子便会被叫做“波波头”这都是北方没有的说法。 其实吴语原本也是说“儿”的。至少在明代,苏沪一带方言还是以儿尾词占优势。人儿、口儿、心儿、门儿、郎儿、姐儿、猫儿、狗儿、瓶儿、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