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风钗传情 (第3/5页)
力。一个一方之霸控制所有江湖行业的人,正是寻找江湖狼人的最佳人选。 他听到脚步声,有人正绕过屏门,接近他的外厢。 店伙们不听招呼,是不会前来打扰的,何况寒山居的店伙见了他就害怕,避得远远地,这人一定是吴中一龙派来找他的人。 “卓爷在吗?”来人果然在屏外发话:“奉宗政老太爷所差,前来而禀要事。” “请进。”他欣然说。 屏门开处,踱入一位泼皮打扮的青衣中年人。 “在下韩志高。”青衣中年人抱拳行礼,脸上绽起爽朗的笑容,风度甚佳,人才颇为出众:“卓爷,幸会幸会,请多指教!” “好说好说。”他回了礼,伸手向客座虚引:“韩兄请坐,杯筷是备妥的,咱们一面小酌一面谈。” “很抱歉,在下公务在身,盛情心领了,日后有暇再找机会与卓爷亲近。”韩志高在他的下首落座。 “公务在身?韩兄是…” “在吴县六扇门中有一份差事,卓爷幸勿见笑。”” “哦!正正当当的差事嘛!身在公门是很光彩的事,枫桥是贵县的管区,麻烦事层出不穷,韩兄辛苦了!” “还混得下去。半年前,翻江倒海途经敝地,在前往拜会郝四爷之前,第一个发现他的人就是在下。他是从镇江乘船来的,住了半个月左右,之后乘船到杭州去了,也是在下目击他上船的。” “到杭州?”他眉心紧锁,又得要长途追踪了:“他会不会从原路回来而不被此地的人看到呢?” “不可能的,那种银钱左手来右手去,酒色财气样样沾的狼人,到某一大埠,必定向同道打招呼,不会悄然而过的。” “哦!在下必须到杭州才能追查他的下落了。”他颇感失望地说。 “卓兄,事情已经过了半载,这时前往追查,恐怕难有所获呢!翻江倒海齐启瑞只是一个三流的江湖混混,江湖朋友对这种人很少留意。” “不然,应该可以获得一些线索。”他说:“浙江杭州附近下三府是鱼米之乡,是江湖朋友活动的猎食场。上八府是地广山多,埠小人稀的地方,江湖朋友避之唯恐不及的僻地。 像翻江倒海这种江湖混混,不会去那种地方喝西北风,所以在下三府找范围便小了。韩兄,翻江倒海到底是何来路,可否见告?” “在下所知有限,所知的底细,只限于底案的记载。他在高邮落过案,牵涉到一桩劫船越货,刀伤事主的劫案,仅是涉嫌而已,并无确证他曾经参与作案。”韩志高娓娓道来: “他原籍宁国府,在大江的货船上鬼混了多年,水性很不错,陆上的能耐有限,年约四十出头的模样。生得手长脚长,尖嘴高额,一脸让人不敢信任刻薄狡猾相,不讨人喜欢,酒色财气样样爱好,偷鸡摸狗恐吓劫路有机会就干,正是标准的江湖混混。他那支三珠凤钗,是送给郝四爷做礼物的,郝四爷给了他六十两银子作盘川。” “天杀的,这支三珠凤钗,在银楼碰上有良心的朝奉,给三百两银子只多不少,郝四爷却只给他六十两银子,这不是太刻薄吗?”他忍不住大骂。 “据在下所知,似乎翻江倒海和郝四爷,皆不知道该支珠钗的真正价值。那小桃红甚至认为是普通的珍珠,谁也不知道珠曾经由高手加以毫刻,还以为是珠斑呢!在下所知道的都说了,其他不敢乱说,以免乱了卓爷的研判,告辞了!” “在下感激不尽,谢谢。韩兄公忙,不敢挽留,日后有暇再行致谢。”他离座送客。 有人相助,真是好事。 如果他自己去查,不知要浪费多少精力和时间。现在,疑犯翻江倒海齐启瑞的形象,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明晰的影象。 临窗下望,他看到韩志高的身影,在街西的人丛中缓缓地移动,由于未穿公服,似乎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但经过几家店面,后面快步跟来个青衣大汉。 他心中一震,悚然而起。 似乎,在他的眼中,韩志高孤零零的身影变成一只小虾,一只悠然自得毫无警觉性的小虾。 而那两位大汉,却成了两条渐渐迫近的大鳜鱼,大江中最凶猛的鳜鱼,对虾类是最感兴趣的。 韩志高是吴县的捕快,一个颇有名气的捕快。自闾门外虹桥至十里外的枫桥一带,皆是韩志高的管区。 至于为何不在虹桥的东海老店直接与卓天威连络,反而远至枫桥的寒山居会晤,其中的隐情,局外人无法了解。 街上行人众多,谁也不能时时刻刻留意身后的人。 当一只大手搭上肩,亲热的揽肩并行时,韩志高便知道大事不妙,想反抗已来不及了。 “不仅是颈骨随时可能折断,还有致命的暗器对准了脊心。”左面揽住他的大汉笑吟吟地说:“继续往前走,不要露出愁眉苦脸,引人注意。韩头,你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是不是?” 他感到右半边身发冷发僵,又看到右方另一边一个大汉债主面孔。 “你们是…”他抽口冷气问。 “先不要问好不好?聪明人应该识时务,届时自知,阁下应该知道怎样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不是?” “你们知道你们在做些什么吗?”他硬着头皮问。 “知道。”控制他的人笑笑说:“江湖朋友行事的宗旨,是尽可能不要犯忌与公门人作对。但尽可能不要,必要时仍可以,是不是?” “你们…” “咱们不想犯忌,但情势不允许咱们不犯。直要犯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双方都不会有好日子过,而最糟的该是你们,是不是?” “这…”“咱们给你来几桩大无头血案,天涯海角一走了之,而你们却走不了,是不是?韩头,你是非常聪明的人,有时候,你应该明白吴中一龙宗政老太爷,并不是玉皇大帝,这张护身符的保护力薄弱得很,是不是?” 不久,他们到了桥头。 不久,他们登上一艘小乌篷船,船向北航,夹在往来的大小船只中向北又向南,中途靠上另一艘快船,四个人挟持着韩志高快速地换舟。 不久,船驶入一条岔出的小支流,划入一处芦苇密布的偏僻小河湾,靠岸时,岸上有三名大汉接人。 这是一栋孤零零的茅屋,距河湾仅百十步,四周茂林修竹围绕,冷清清像是遗世而孤立着。 屋中有等候着的五个人,总数高达十二名之多。 韩志高在吴县的捕快中,以干练著称,是捕头量无一尺张敬的得力干员,见多识广,一看到上首那两位相貌狰狞的人,便知今天凶多吉少。 “韩头,坐。”挟待他的人将他推坐在下首的条凳上,脸上仍拄着嘲弄性的怪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