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亚视的选秀节目 (第2/3页)
,不是她们不知道,而是她们不太感冒。 除了各国都有各自的选美活动之外,亚视又不是好莱坞,当选了又怎么样?能像好莱坞那样直接一飞冲天成为国际知名艺人吗?顶天了也就亚洲会有点知名度,但也是有点而已,还不如在自己国家的选美活动上秀一秀呢,照样能够亚洲知名。 在这里,问题又返回到了第二个要解决的困难,为亚姐得主谋求更好的发展。 如果亚姐得主们,不说全部,只要一批人成为亚洲巨星甚至是国际巨星,相信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佳丽也会蜂拥而来。但是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反而相差甚远。 说起来,亚视在亚姐上投入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每一期的亚姐得主们都得到了力捧,其中不乏有人后来成为亚视的台柱子,成为红遍两岸三地明星。做到如此程度。也算是尽心尽力。费劲了心思。不容易了。 对此,周兴盛也没有其它办法,他能够想到的也就是开开金手指,让亚姐得主们多拍电影。多些历练,也多些出镜的机会。可是,这种办法可一不可再,总不能让他这个当老板的天天为这事忙活吧? 总要想个解决之道。最好形成制度或者良好的循环,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反观港姐,无线对于它的定位就正确也清晰多了,也比亚视的亚姐更现实,要的就是“香港小姐” 另外,对比亚姐,港姐也更加能够得香港的人心。在香港人心目中,香港小姐才是真正能够代表香港的美。 香港小姐,香港的美女,是我们这边的人。 亚姐。亚洲小姐?扑街仔,关我们什么事! 认真来说。无线的港姐也占了一个便宜,因为亚姐是在85年才推出的,而港姐却是在四五十年代就有了,可谓是深入人心。 分析优劣,周兴盛上台之后就对亚姐做了两个方面的改动,一个是增添观众互动,一个是加大对亚姐得主的资源倾斜。其它的动了也没用,譬如后世的时候,亚视对亚姐的规则做了调整,不限制年龄,虽然在香港造成了一时的轰动,但还是无济于事。在周兴盛想来,这根本是本末倒置,立意初衷就是选美活动,还不限制年龄,让小萝莉、老太婆也能上,这不是倒人胃口吗? 看选美看得就是一个“美”字,要的就是美女参选,没有美女还谈什么选美? 内在美? 也就口头说说而已,谁当真了谁就是傻瓜一个! 周兴盛可不会干这样的蠢事,又不是达人秀,主旨是“达人”,这才没有了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而想到这周兴盛也浮想联翩了起来,貌似亚姐这个活动比不过无线,那就干脆让它吊着不死掉就可以了,另辟蹊径为亚视开发其它的选秀活动?《达人秀》、《超级女声》这两个选秀活动就不错,办好了甚至还可以为亚视增添一档好的电视节目。 《达人秀》不说,开播之后立即就成为了全国收视冠军,并且连续三季都打破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纪录,是内地购买海外模式制作的最成功电视节目个案,每一期的节目也是笑料百出,极具趣味,很受观众的欢迎。《达人秀》的主旨就是“达人”“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达人”,极其平民化,体现了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平凡梦想的尊重和鼓励。 《达人秀》播出后,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一句,每一个看过《达人秀》的人都想参加达人秀,因为它没有性别的限制,年龄的限制,才艺的限制,健康的限制,相貌的限制等等等等,一切限制都没有。 只要你不是白痴和神经病,你就可以参与,平民化到了极点。 当然,你什么都没有就参加了,最后在电视屏幕上也看不到你的身影,那就怨不得电视台了。 至于《超级女声》,说起来和无线已经举办过多届的“华人新秀歌唱大赛”有点类似,只不过一个是只限女性,但却是全民参与;一个却是不限性别,但缺少了观众的互动。 两者比较,自然是《超级女声》更民众的欢迎了。 一来全民参与,很有动力,二来只限女性,因为女人通常都是不论大老爷们还是小女子都能接受。 如果不限性别的话,大老爷们的兴趣就会直线下降,没有哪个大老爷们会因为一个男歌手而疯狂,顶多也就佩服而已,更何况同台竞技的还有美女的存在,男歌手就更不受待见了。 而且,无线的“华人新秀歌唱大赛”是和华星唱片合办的,目的是寻找歌手,专业性要比“超级女声”强多了。虽然在内容上“超级女声”的参赛者的实力不一定比“华人新秀歌唱大赛”的参赛者弱多少,但民众的潜意识还是会这样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少了不少观看的兴趣。 专业性强的歌唱比赛,也就意味着趣味性少,看着怪没意思的。除了音乐发烧友,极少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