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话尘封的兰心鬼话记 (第2/3页)
在心里思索着,1898年?那岂不是一百多年以前了!这本日记的年代可够久远的,可以当做一本历史书来看了。 日记的页面已都泛黄了,上面的字是清一色的规矩的小楷,还是繁体字。看样子是用一种细毛笔写的,而且不是像我们这样从左往右写,却是竖着从右往左写的,那正是旧式书写的惯例。 (日记上没有标点符号,因为旧式文章都没有标点符号,只用‘之乎者也’等文言助词将句子隔开。为方便阅读,下面的标点是我暂时加上去。) 我看见那一页写着:今日拜读梁启超先生之《少年中国说》,很是振奋,想吾等比先生痴长二十余岁,然彼之胸襟远见,实在令吾等汗颜、、、、、、 我心里不禁盘算着:按历史书上所介绍,梁启超应该生于公元1873年,那日记中的作者至少是一八五几年生人。我又大体的浏览着----这与其说是日记,更应该算作‘历史书’了。不过大多数都是记着我们这个家族的事儿,而且是以亲身经历所写,珍贵啊! 我在书架旁边蒂椅上坐下来,往后面一页一页随手翻看着,发现这本日记中居然还写到了方家的那位小姑: “英儿生而能言,聪慧异常,且能诗会画!在家族中有口皆碑,吾甚是喜爱!、、、、、、 原来方家那位爱画画的小姑叫‘英儿’,想她那般聪明伶俐,自然能得到族中人的喜爱,如果她能够健健康康的活着、、、、、、、哎! 我心中掠过一丝惋惜,不忍细看,很快的向后面连翻数页。其中的某一页引起了我的兴趣,日记的内容写的是: 孰料吾如今在耄耋之年又得一重孙女儿,甚是欣悦!初见彼时粉妆玉琢,可爱非常。 因家人报喜时,吾正在读《离sao》‘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句,遂为之取名‘晓蓉’、、、、、、、 晓蓉?方晓蓉?我心里思索着:这不是我外婆的名字吗?原来她老人家的名字是由此而来,想我这位先祖也一定是位博学之人,才会想着用‘楚辞’为儿孙辈命名。我对这位先祖油然而生敬意,心想我如果能遇见他,定要多多向他请教。 我又往后面翻去,都是记载着家中的一些琐事。比如长房中又添加人丁了呀!二房中的子女肯读书上进呀! 翻着翻着,发现临近末页了,却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近日老宅复又热闹起来,转瞬间明月这丫头业已成年,还带着一双儿女回来探亲。吾最喜爱那个叫兰心的小丫头片子,其一颦一笑酷似她外婆、、、、、、、、’ 我越看越觉得不对:明月?兰心?这不是我mama和我的名字吗?这本日记的主人是谁呢?按照他前面记载的推算,他比梁启超都年长,外婆都是他的重孙女儿呢!耄耋之年,应该是八十岁啊!他在八十岁时,我的外婆才出世,外婆如今已去世多年,那他活到现在得多大岁数了呀?可能吗? 我们家族中如果真有这样一位‘老寿星’的话,mama这次带着我们姐弟回来探亲,应该首先领着我们拜见这位老祖宗,怎么从来没有听mama说起过这个老人呢? 为什么我回来这段时间,也从没有见到过他呢?他住在哪儿?是在这个老宅子里住着,还是住在别的地方呢?他还说看见了mama和我,他在哪里看见我们了呢?怎么他看得见我,我看不见他呢? 我正疑惑着,听见贝贝和乐乐争吵起来。我赶紧向书桌方向看去,见贝贝满脸通红的摁着乐乐搁在棋盘上捏着棋子的手说:“‘举棋无悔’你懂不懂?” “你是哥哥嘛!”乐乐仍然是一脸天真无邪的笑:“我一时走错了,难道也不能改啊?” “呵呵!当然不能改,落棋无悔真君子!”这时我忽然听见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声音,在书桌边响起,声音不大,听上去是一个老人的厚重、和蔼的声音。 我慌忙四处张望,那个声音却如一阵风似的一飘而过,并未留下半点痕迹。我站起身来,在房中四处找着,并没有其他的人呀?刚才是谁在说话呢? 再回身看贝贝和乐乐时,他们争论了几句,也就罢了。依然低着头下棋,似乎并没有发觉有人在旁边插嘴。 “贝贝!你听见刚才有人说话吗?”我走到他们跟前,依然左右望望,紧张的问着。 “啊!谁说话呀?”贝贝莫名其妙掸起头来,又皱皱眉埋怨说:“jiejie!jiejie!你看,乐乐老悔棋,怎么下嘛!” “我没有‘老’悔棋啊!”乐乐满脸的稚气,也抬起头来,笑嘻嘻的看着我说:“兰心姐,你看我只悔了一次嘛!一次都不可以呀?” “可以!当然可以!”我忙给他们打圆场,又对贝贝说:“乐乐是弟弟嘛!你当哥哥的应该慢慢教他呀!” 贝贝不情不愿的随口应着,仍然和乐乐下棋。还说:“只这一次了呀!再不能悔了,再悔棋我就不和你下了。” “好!好!不悔了不悔了!”乐乐保证着。 我又在书房中走了一圈,仍然没有看见其他的人。奇怪!刚才我明明听见有人说话的嘛!怎么贝贝和乐乐会全不在意呢? 我透过窗棂向窗外望去,外面的走廊上也是静悄悄的。舅妈和mama应该还在田里忙碌着,我们不去打扰她们,她们已经阿弥陀佛了。 我又重新翻开那本日记,仔细的看着,听见身边有一个慈爱的声音,低低的、叹息般的说:“呵呵!你个小鬼头儿!疑心病恁大!”我迅速掸起头来,恍惚有一个穿长袍的人从书房门口,走到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