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光源_序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言 (第1/2页)

    序 言

    英伦玫瑰

    作者:郭敬明

    FOR:恒殊

    在谈这部《天鹅》三部曲之前,先说一点题外话。

    一直以来,中国大众所接触到的欧美文化,仔细说来,应该是“美欧”文化——大部分都来自于“美”而“欧”的部分少之又少。美国文化以其大众、主流、航母级商业体量等特性,借助好莱坞这把利剑,无限复制繁衍,横扫全球。而欧洲文化却日渐势微,越来越小众、孤僻,欧洲大量著作和电影在国内甚至难以寻觅。

    然而,2011年,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成为奥斯卡之夜的最大赢家。一时之间,英伦文化被冠以“学院派”的皇家勋章,推到了正统文艺的巅峰,成为最受追捧、炙手可热的文艺潮流。

    2011年,娜塔丽?波曼凭借《黑天鹅》斩获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影后。一夜之间,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天鹅湖》重新聚焦了全球古典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而《天鹅》三部曲正是这样一部以《天鹅湖》原作为蓝本、以原著人物为引线,带领读者重温正统原味的经典传世之作——当然,恒殊的野心可不仅仅只是在于重述这个美丽的故事,在《天鹅》系列里,恒殊笔下的人物挣脱了原有的矛盾枷锁,作者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年代、新的城市背景、新的故事与命运,用颠覆传统的突破和反转戏剧的解读,让小说呈现出意外惊艳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大胆而叛逆的,同时又是保守而古典的。

    作为这部小说的出品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失败的。

    为什么会这样讲?

    因为,最初王浣介绍恒殊给我的时候,我并未对她的小说产生多大的兴趣。我草草地阅读了一两个章节,被满眼的翻译腔搞得头昏脑涨(一直以来,我都是偏爱中文阅读的,翻译作品的语感隔阂问题和辞不达意,总是让我非常恼火),我随手就放下了,未过多理睬。后来恒殊又陆续发了很多部作品给我们,我也没有继续阅读的欲望。因为我潜意识里,是很抵触这种文风的,一个好端端的中国人,作品里这种浓郁的翻译腔是怎么回事?就不能好好地写中文么?而且我心里其实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那就是:我不认为一个中国人能够写好属于欧洲文化精髓的吸血鬼文化。就像没有人相信一个外国人能够写出好的聊斋故事或者武侠小说一样。

    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开始认真阅读《天鹅》系列的。那是在一次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我手边无书无报,又不想睡觉,百无聊赖下,翻出笔记本里编辑发来的《天鹅》系列的第一部《光源》,抱着“看看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了阅读。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下了飞机坐到车里,我依然没有放下手里的笔记本电脑,到了酒店之后立刻插上电源,把文档放进我的kindle(电子阅读器)里,一个通宵手不释卷地看完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出品人的失败,我竟然差点错过了如此精彩的一部小说。(…仔细想来,之前笛安的《西决》,也是痕痕催促了我无数次,我才在收到稿子几个月后开始阅读的。看来我和所有普通的读者一样,都有先入为主的毛病。)

    《天鹅》的精彩不单单在于吸血鬼的独特文化,也不单单在于情节的诡谲蹊跷,或者文笔的流畅优美、华丽古典,抑或是穿插其间的灵光妙想、黑色幽默。《天鹅》的精彩,是立体的,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

    从文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