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困难重重 (第2/3页)
自己。 不论后面有什么人在支持运转,总之中玉集团在朝着良好的方向顺利发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银河传媒产业结构收编和孟含霏的飞羽飞行器动力研究所的进度几乎停滞。 银河传媒集团产业结构收编,可以说是在孟含霜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从孟振南让一批自己的班底离开银河传媒,筹建了新的娱广传媒之后,新老传媒集团彷佛并非出自一家人一样,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就既争。 对于这样的事实,孟德人似乎更愿意睁只眼,闭只眼,随儿女们怎么折腾了。事实上,连仍然端坐于银河传媒总经理大椅上的孟振南,也似乎不知道娱广传媒的存在一样,银河集团内部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当然,就实质掌握的股权来讲,目前除了孟德人之外,孟含霜已经是集团第一大股东,也许是孟德人的示意,也许是公司董事会的那些董事们觉得孟振南做得太过了,所以董事会最终决定将公司传媒方面的业务交给孟含霜全权打理。至于孟振南这个总经理,则让他全力备战于目前集团在南美和西欧的两个大计划。这样安排,也就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孟振南直接从银河传媒内部为自己的私人腰包添砖加瓦了。 孟含霜掌控银河传媒的实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所有银河集团旗下的媒体,不得发布任何与娱广传媒有关的新闻。刚听到这个指令的时候,还有许多银河集团的员工根本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可等到效果出现后,这些人才看懂孟含霜处事的强势和毫不留情的手段。 因为娱广传媒虽然在引入了高额的风险资金,并与孟含云现在名义上的丈夫程世杰合作,实力也称得上是庞大。但对于广大普通市民来说,却只不过是一家新兴的传媒公司罢了,从了解到认可,必须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孟含霜一道最简单的命令,让整个香港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媒体上,娱广的名字都不再出现,这种称得上是毒辣的做法,让新成立的娱广传媒面临强力打压,为了获得同样的有效推广,娱广传媒必须付出比银河传媒高上三至五倍,甚至十倍的成本。 而在银河传媒的影响下,一些小的传媒团体和个体,也有样学样,将娱广传媒撇开在整个传媒产业的圈子外,甚至连最基本的新闻交换都没人愿意做。千万不要小看简单的新闻交换,事实上这是现在传媒产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进入新世纪后,整个世界都被网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二十年前,新闻的反应速度需要五到八个小时,早上发生的事情,晚上的新闻里能够看到,就算是高效率;而十几年后,九点发生的新闻,可能九点○ 三分就会有网络上的报导。 信息的快速传递导致了信息的积压和冗余,因为传递得越快,信息的分类和筛选工作就做得越少,信息的有效比例就越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信息的胡乱堆砌和混乱分类,以及无序排列 ,于是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是信息的详细分类。 项目细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变成了工业细化的产物,以前的娱乐信息,现在可以细分到某个明星的某个粉丝团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信息在时代的发展下,数量急剧的丰富,单凭人力去采编这些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也不再有哪家传媒机构,能够保证自己所传递的信息,全部是由自己的工作人员采访获得。更多的时候,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都是相互交换的。 A 电视台拥有最强大的娱乐新闻采编管道,可能B 电视台、C 电台、D 报纸和E 杂志上所有的娱乐新闻,都是从A 电视台交换而来的,用什么交换呢?显然,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交换,例如经济方面的新闻内容。 因此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同业拒绝新闻交换,让娱广传媒很快退出了正面和直接的竞争,而是采用缓慢维系的方式逐步进到整个传媒产业中。到了这个阶段,孟含霜当然不会再有其它动作,于是一场孟家人的内斗,慢慢消散在了战火不息的商场中,关注事件本身的人也在媒体的刻意控制下,越来越少,算是给了银河集团所有股东一个满意的交待。 处理完与自己兄长的私下竞争,孟含霜开始对整个银河传媒的产业结构进行收编和调整,其中动作最大的,无疑是撒去二十七个海外分支机构中的十三家,只留下必须存在实体机构的十四家海外分支。至于其它的,或打包出售,或合作运营,中玉集团正在筹备的海外子公司,其基础正是这被撒的十三家海外分支机构中的一部分。 对孟含霜来说,要维系银河传媒集团的生存发展,摆在眼前的困难其实非常之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