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寿筵厮打 (第5/5页)
! 以致在场观战的全体人士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其实在外面看起来,只见“五太保”碎步疾驰,团团而转,双枪上下分挥,结成红色枪幕而已。 只要静悟大师刀掌齐施,便可冲阵而出。 但是,在身历其境的静悟大师感觉便自不同了;只感到红光满眼,枪影如林,压力万钧,四面齐来。 自己稍欲有停顿,便是危碰枪尖,鼻欲窒息。 只有挥刀运掌,极力相抗,才稍感好些。 这种感觉的不同,便是阵法变化的妙处,像这样以个人之力,去长时抵抗对方多人的压迫,当然不能持久的。 所以,约经半个时辰之后,静悟大师已渐形力乏,刀法已无以前绵密,呼吸也渐加急促,显然已成了强弩之末,快要脱力昏倒的危境。 这时,外面的观众才知道情形不妙! 但又解救无法,不敢妄动,空自心急而已。 幸得在阵内刀光一停之际,听见两声“哈哈”阵势已解;“五大保”远跃两丈,怒目而视;静悟大师已昏倒地上。 旁边站着两位老人,一个红面白须,乡下老装束;一个蓬头垢脸,手持黑拐杖,满身油腻,鹑衣百结,背着一个大葫芦,俨然是个肮脏的化子。 大众当时一呆,已听见那老化子笑着喊道:“少林的小和尚们,怎不出来抬你师父回去?难道要我老化子来背吗?” 这一串笑骂,才使众人收回心神;那两位静悟大师的门人也才慌着跑出,抬着师父到屋里去。 经过这么转变以后,众人已知道这两位老人定是正派的老前辈,却又猜不出是谁?或属那派? 只有乞帮的“喜乞”杨雄,觉得那位蓬头老人,极似自己的师祖;但也不敢确定所猜,趋前叩拜。 接着,又听见蓬头老人大声道:“老渔夫呀!武当的小老弟跑了,咱们不能不管呵!红星教要找的各派,也有你峨嵋派的份儿!干脆你就找那同行玩玩罢!” 红面老人也接口道:“对呀!你乞帮也逃不了的!醉化子,你就找那罗护法罢!” 他两人这阵对白,使大家都明了他俩的身分。 罗新两人,也步出场中,冷“哼”一声道:“我说是谁人驾到,原来是‘四异’中的‘酒仙’、‘渔隐’光临!” 那位蓬头老人闻言大笑道:“哈!好呵!请你罗大护法说个谱儿,咱们比些什么?赌些什么?咱和老渔夫两人在此洗耳恭听;准备领教你的黑水绝学。只要使老化子等心悦诚服,咱两就远走他方,不管贵教的小事啦!” 原来这两位老人确是“四异”的“酒仙”吕良,和“隐渔”任通,他俩素性旷达,喜欢游戏人间;所以门人弟子多不识其行踪和真面目。 “酒仙”吕良,原为乞帮帮主,素性诙谐,热心扶植后辈,擅乞帮打狗棒法和擒拿散手三十六式“纯阳气劲”等。 尤以自创的“醉里乾坤法”更为武林所称道。 自从正邪二次决斗以后,便将帮务交给大弟子掌理,自己经年在外,与“渔隐”结伴同游。“渔隐”任通,本属峨嵋俗家弟子,家住邵阳湖边,水功绝伦,创渔竿二十八式,和流水掌法。 峨嵋派的“阴阳玄功”已给他练得登峰造极,为人正派,亦喜杯中之物,故与“酒仙”交情最佳。一 本来,他俩以为应清华到来,定会伸手管这不平事的。 谁知事出意外,直到静悟大师力尽为止,仍未见清华现身解救,只得双双出场,用掌劲边散“五太保”的阵法,接手这回打斗的事。 “黑水飞魔”及“太湖水怪”和“酒仙”两人同是武林二十八宿中的人物。 但因正邪不同,住地远隔,虽然彼此闻名,却未见面印证武功。 所以一论及交手之事,双方都起了戒心,诚恐一世英名在此遭受挫折。 因此,罗新在酒仙话落以后,稍作沉吟,才粲笑两声,朗声说道:“好!我们一对一的较量三项:包括内功轻功手法,较量的办法,双方各提一项;剩下最后一项,便由二次全胜之决定;三比二胜,一言为定,如果我罗新落败;即刻率众退出此地,返回总坛;否则,嘿嘿!你“酒仙”和“渔隐”即应率领峨嵋派与乞帮的徒众,归顺敝教,两位是否同意这样赌赛?” 酒仙又笑着答道:“好呀!我老化子同意如此!不过,也有点小意见,征求你的同意!” 罗新接口道:“只要你‘酒仙’能办到,我一定奉陪!” 酒仙又接着道:“这三项赌赛,应该全由咱们两人对手,让老渔夫和老水怪作公证,只要咱们分出胜负,我们便不用比,一切即照刚才的诺言行事。但是,咱们是文比呢?还是武比呢?” 罗新猛然一睁鼠眼,精光暴射;接着浓眉一皱,才沉声说道:“我同意这样安排!不过,如何是文比武比?你说给我听听!” 酒仙抓了一下头上的乱发,又将背上的葫芦取在手中,仰着脖子“咕噜咕噜”地猛喝几口,才接着道:“文比是要较量双方,采用同样的事物,来表自己的功力,高者为胜劣者败,用不着舞枪弄棒,亲自交手。 至于武比嘛!那就是双方各凭修为,真的打个输赢了。我说呀!咱们都是近百岁的人了,用不着像他们年青人,斗得气喘脸红,头破血流;还是用文比方式,来得文雅有趣些!大护法以为如何?” “好!我同意!咱们按手法轻功内功的顺序来较量!现在,请‘水仙’、‘渔隐’,和在场之人作证,让你‘酒仙’先提较量手法的方法。” “酒仙”正欲开口答复罗新的时候,忽听得各派人士背后的葱郁大树上传来一阵清澈幽扬的箫声,引得众人转头注目,屏息而听。 这箫声,初如春鸟呼侣,清心悦耳,使人觉幻春归,繁花似锦,继则高昂转急,极似鹤唳高空,声闻九天,再而音沉韵平,恍似秋波粼粼,烟水辽阔;最后渐渐音低,终至淡淡隐去;颇类车声渐没,行人已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