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梦萦_大结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结局 (第10/11页)

他是怎样的一番情深意切,眼泪终于流下。

    “傻瓜,傻瓜…”却不知是在说他自己还是宛琬,他注意到了天下大事小事,臣工黎民,却没有注意到每天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之人有何大碍?

    恍惚间,胤禛仿见一人影卓然而立,那人缓缓抬头,朝他颔首淡笑,明眸如水,灿若春花。宛琬,我终于可以再见到你了吗?胤禛泪中含笑,这让弘历怔忡了片刻,记忆中从未见皇阿玛露出过这样的神情,他从未见过他这样温柔的笑容,从来没有过。

    “你知道她和朕如何说莲吗?她说莲刚开时最美,她说这世上有种声音叫花开的声音…”胤禛似乎在望着那池荷,又似乎已看到了极远极远的地方去…那年夏天,他整夜阅折,宛琬执意不肯入睡,趴在一旁,天还没亮就拖他去守着莲开。那一刻,他真的听到了,细细地,很轻微。

    胤禛微笑了起来,眼睛亮如少年般。他这一生或许有遗憾或许亦曾做错了些事,可这一切都已不再重要。荷塘中一阵阵极轻极细微的声音静静地传来…有如天籁。

    112、后记

    天有些热,很潮湿,远处传来轰轰雷声,白蛾扑光而来贴在灯罩上。

    我望着那片空白,迟迟不能提笔,心中焦躁不安。在写爱新觉罗。胤禛和宛琬的故事时,对这位历史上的雍正皇帝越来越感兴趣,数次不得不停下来,去图书馆去网上查找关于他的各种资料。无意撞进“稽古右文”那里是目前国内非官方收集康雍两朝资料最全的网站,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与以往任何史书记载中的胤禛,一个更符合宛琬手稿中的他。

    我明明知道那已是三百年前的故事了,我明明知道就算有来生轮回,当时当刻的他也永不会再现,可他却仍能完完整整地闯入我心中,久久不能消逝。熬至黎明,再无法忍耐,于是一个人,提着只装了笔记资料和宛琬手稿的行囊,黑夜中飞到了北京,坐上出租车执意穿越过一处又一处的黑暗和不知名的长路,终于停了下来。

    今夜月色很亮,四周树影极重极浓,而圆明园就在我前方,在月亮下静默着。我固执地伫立于夜色中,再次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四野阴影逐渐散去,天渐渐地亮了,晨霭中,圆明园孤独地矗立着,带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我有些害怕,又有些迟疑,一步步往里走去。长长的路,每过一处,总有些模糊的光影从我心中掠过。

    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

    要怎样的历练才能不被九重三殿扭曲变形,仍保有赤子之心?

    要怎样的坚韧才能抵挡住世人亲人的苛责,仍坚定不移地推行他心中的信念?

    又还有多少漏*点狂野愤恨呐喊禁锢在他的灵魂中,终其一生都未曾找到适当的时刻释放出来?

    大概因为不是节假日,周遭静极了,空气中似能听见蜂蝶翅翼的振动。一个转弯,一片断壁残檐刺入眼中,我于废墟中徘徊,四周沉默无声,不肯诉说它们曾经的繁盛与凋零。突然觉得心里慌慌地很难受,腿软得似一步也再迈不出,索性坐下,渐渐地,我听见了他一页页翻动奏折的声音。

    这一刻,我和他靠得那样近,他颦着眉悄然站起,他的袍角在这初夏凉风里轻轻地擦过我的脚踝。

    这一刻,我才知道,原来再长再远的跋涉都是值得。

    不知不觉中我已爱上了他。

    我恍然领悟若真想懂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只有一种方法可用,去读他亲手写下的文字,在那里你才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与任何历史读本中的他,你才会看见一颗最童真、最霸道、最纤柔却又敏锐的心,正因如此,他才能自信满满的挑战这个世界,才能不为千夫所指的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论它们在世人眼中是对是错。

    他的朱批或洋洋洒洒漏*点横溢或破口大骂冷嘲热讽或诙谐机智果敢自负或霸道蛮横洋洋自得或真知灼见满怀忧患或认真谦谨虚怀若谷。你会发现他是真刻薄但不寡恩,他是真自负但不顽固,他是真狠绝但非无情,甚至常太用情。

    他的诗有应景之作,有泛泛之谈却也有深情缠绵堪比李商隐。

    他的起居注,你会惊叹他除了是世人眼中的政治狂人工作机器竟还那样富有情趣,懂得生活。他是个会为小狗穿衣戴帽费心设计的人,是个会因手帕花色喋喋不休写长篇大论的人,是个会将痰盂改创成棋盒满脑奇思怪想的人。

    他的《大义觉迷录》,你会为他展露的惊人才情与傲人气势所折服,可更会为他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与努力所感动。那一刻,面对沸扬地“十罪”指控,他是怎样的愤怒与不甘,所有的所有在他胸臆熊熊燃烧,却又找不到可以奔泻的出口,所以他想完完整整痛痛快快地表达一次。那一刻,他哪里是个众人眼中一手遮天、血腥残暴的帝王,分明只是个天真而又任性的委屈孩子!

    他在用他的一生去做着各种尝试与努力,不论它们是成功或失败。如果途中他会因世俗的阻力而停止不前,那我们就永远也不会知道,一颗不肯屈服,睿智而又狂热的心,是多么令人尊敬和疼惜。

    千百年前,千百年后,这世间,他只有一个,永远无法替代。

    或许历史学家们会说评论一个人应客观,应置身事外,怎能投入太多的情感。

    可人的一生总该有些坚持,总会有些人或事能让你热血沸腾,情难自控。

    于他,我没有选择的余地。

    空气中隐隐传来他说话的声音,他的声音低沉而又稳定,含着隐不住地傲意:“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

    风柔和的吹着,圆明园外依旧是那个喧闹的世界,我却再也不是从前的我了,迟疑了下,我走了出去。

    这一晚,在灯下,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着宛琬的手稿,他一生的寂寞想必在他们重逢的那刻都已得到了补偿。而我也终于决定有生之年都不会将她的手稿交于故宫或任何一个研究他的机关。他们所认可的历史无不是各个时期的史官、文人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个人喜恶有选择的记载编撰,而历史的真实,早已渐渐湮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中。我不能忍受他们丝毫或质疑或不屑或玩笑的眼神。

    我想,每一个还相信真爱的你们能懂,这已是我唯一最接近、能拥有他气息的方式了。

    这一夜,我沉沉地睡着了。

    附录部分宛琬手稿。

    公元1735年2月,雍正十三年。

    虽然每夜都睡得很晚,可天才蒙亮就已醒了。

    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起身,推开半扇窗,天阴蒙蒙的,很潮湿,这个鬼地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