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第3/4页)
端,不过不欲深究,事发每每从宽处理。然朕今不能如皇考宽容。古曰:治国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吏治,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朕在藩邸数十年,深知官场**成风,却还未料到内地官吏已胆大到敢将收回的钱,少铜的含量重新铸造。而偏远云南等地土司私自苛征暴敛,恣意虐杀土民,竟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再征收五、六十两不等的银子,堂皇称之为“玷刀钱”简直恶劣之极!干旱水涝时,官员要么为保政绩,隐瞒不报,不顾百姓死活,强摊硬派完成税收,激民谋反;要么上瞒下骗,吞没赈灾官粮私卖谋利。就算是偶尔几个cao守好的,想守cao节也不行。下官要跟长官汇报事宜,需先送开门费和通报费;良民要纳税,先交纳税手续费。明明丑陋不堪,还要美其名曰:炭敬,冰敬;更别说任官礼、升官礼、就职礼、年礼、节礼、寿礼花样层出不穷。那山东巡抚黄炳一年的正项俸银只有130两,俸米130斛。可他每年收受的各项规礼倒有11万两。这都是些什么破规礼?简直是混蛋透顶!自今日起一律取缔。传朕旨:倘再有私收规礼者,将该员置之重典,其该管之督抚,亦从重治罪。”他稍一停顿,继续道:“可朕才下旨抄家,杀他几个贪官,即有人上奏:我皇初承大统,宜施仁政,恳请笔下容情,莫使他举家哀泣。朕倒想问一问,他一人哭一家哭,比之一郡哭一方哭,究竟哪一个更令人痛心?贪风大盛,于朝廷,必结党营私;于百姓,必横征暴敛。正因如此,才行成今日这种令不能行,禁不能止,怀私罔上,党同伐异的混乱局面。朕既蒙先皇错爱,托付以国家之柄,当应天下为公,岂能怀妇人之仁?” 胤禛望向坑几上堆放的奏折,眼睛里又涌出那股子不容抗拒的自信。“你们看这一叠叠奏折,平日里论正事不见有所得,如今个个倒都是能言善道,什么祖宗陈规,什么天象灾祸显示,什么民间童谣流言全来了。朕告诉你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纵然前方是刀山火海,雷霆深渊,朕亦置之度外,万死而不辞!朕成立会考府就是要从上至下,从里至外,务必尽扫积弊,清查到底。允祥,你是总理事务大臣,你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追查!凡抵抗欺瞒拒不赔付者,朕只有一个办法…杀无赦!”他说出最后三个字时,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听得屋内另两人有如石破惊天。 马齐怔愣有时,方缓过神来,他忽就想起了“治乱需用重典”这句话来,不管日后皇帝是否能以一己之力荡涤污浊扭转乾坤,只凭他这腔热血雄心,他马齐便已明了先皇为何会将万世基业托付于他。年轻时他亦曾想过,堂堂七尺男儿,既入仕途,不入阁,不做到首席大学士,又如何能把自己的满腹经纶用来报效皇上报效国家呢?历经几番风雨,几多坎坷,总算如愿以偿。可正值他春风得意之时,偏遇灭顶之灾。他虽事先已知皇帝心意,但凭着一股忠心、责任感,仍直言举荐当时他觉得最为贤能的允禩为皇太子。却让自己一下从最顶峰滑落至谷底。虽说后来皇帝还是重新起用了他,但他那颗炽热的心渐渐也就冷了,他只求能洁身自好善始善终便罢。刚才皇帝这番慷慨陈词,让他久已麻木的正义感又油然而生,但他毕竟已是古稀老人,严峻的现实仍叫他忧心憧憧。他稍动了下僵直的身子骨,叹道:“皇上高屋建瓴,乾纲英断,老奴听了方才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啊。” 马齐还在那蹉嘘,倒是胤禛,脸上乌云早已退尽,好像刚才他压根没说过什么般,翻了翻坑几上奏折,随口道:“这一堆废话中,倒还是允禩明理,体恤如今国库财政拮据,上了个折子提请裁减圣祖梓宫奉移山陵所用人夫等,朕想准了。” 马齐听着皇帝似波澜不惊的话语,悟着他方才话中偶露的弦外之音,方才醒悟他前篇长论的真正涵义,顿时感到皇帝真是个深不可测的人,心中敬畏越加凝重。自古帝王最忌朋党,虽说胤禛登极立封允禩为廉亲王,可只不过是因为他权基未固罢了。但八阿哥他如今事事拖住十四阿哥,俩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而十四阿哥又牵连着皇帝的生母…太后。难,这话还真是难说,可马齐亦知道有些话,如现在不说,只怕以后自己就没有机会再说了,便启唇道:“皇上宅心仁厚,一心为国为民,未曾猜忌有心之人会别有所图,”说到这,马齐觑着皇帝神色,小心翼翼道:“老奴陋见,寻常百姓家里,便是再穷再苦,若有老人仙逝,必也要砸锅卖铁,筹措银两,体面送走。如何廉亲王想的法子,省来省去全是叫皇上如何节省修建圣祖皇帝陵寝的法子?自古圣朝以‘孝治天下’。世人皆知古之圣人舜,因其大孝,被尊天子,因孝而一世能得其位。廉亲王向享贤名,如何竟会糊涂到要皇上背负‘不孝’之恶名?” 胤禛露出恍然大悟神色“朕亦疏忽了,满朝文武中能看透的,除阁老外,恐无第二人了。这个奏折朕是要驳回才妥啊。” 马齐被戴了高帽子,不禁有些欢喜,忙谦逊了几句,接着道:“廉亲王蒙皇恩兼管工部,明知皇上严令清查各部亏空,他却将应严追还项者,自行宽免,以搏自身贤名。这时他倒又不记得国库空虚了。” 胤禛敛起笑容,沉思了一会,又问道:“那你说他为何要如此呢?” 马齐压低了声音:“老奴原愚昧,亦受其蒙骗,曾力荐其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