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座荒诞的围城 (第1/4页)
一座荒诞的围城 1998年9月27日,中国足坛“巨无霸”大连万达队在俞元聪一声哨响中结束了足协杯半决赛。然后,王健林在黑夜中一声怒吼:“我要退出,这里太黑!”10月18日,当时的雅琪俱乐部老板周建国也宣布:“拍卖球队,退出足坛!”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远在北京的中国足协会分明感到椅子都震动了。 王健林、周建国退出了,但这并不妨碍其他人冲进来。“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要出去”这是一座荒诞的围城。 中国足球资本论 资本的困惑 中国足球的“资本”在这一刻突然困惑了… 先是苦心孤诣两年的周建国宣布“大撒把”接着,代表中国足球尖峰水平的王健林决意退出足坛。两例个案郑重说明:支撑中国职业足球的“资本”已产生信心上的动摇。 绝不能忽略这两例个案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它们意味着——这些足球的“资本”(姑且如此定义),已对自身生存的状态与发展的形式提出疑问。 不妨来看“资本大撤退”时扔下的理由—— 雅琪的周建国说:“足球是能赚大钱的,但中国的环境不行,足球与市场的关系根本没有建立起来——说到根本,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根本就不是一路的。” 万达的王健林说:“黑哨太多、假球太多、中国足球要多黑有多黑。如果不彻底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2002年世界杯中国照样没戏。” 关于中国足球,没有比周、王二君更精粹、更直接的评论了,在“职业化”五年来所有的球评中,这两则已登殿堂——唯有“资本”的拥有者与运营者才明白中国足球的弊病所在。 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中国足球的“资本”向体制开火的宣战书。 《现代汉语辞典》对资本如此解释:用来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意思豁然开朗:当王健林们携生产资料和货币进入足球的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利时,这部分生产资料和货币可能成为关于足球的资本。 但这时,问题便出来了——王健林们在苦心孤诣数年之后陡然发现,这个过程中居然少了一个极其关键的不节,那就是牟利。 马克思告诉我们,不能牟利的资本不是资本。这说明,王健林们关于足球的“资本”永远只能加上虚无的引号。因为他们无法牟利。 需要说明的是:当货币不能通过一定的关系生产最大的利润时,它仍不是资本。通俗地说,当王健林们只是每年斥资数千万换回广告效应时,或最多收回区区数百万票房收入时,它仍然不是资本。马克思早就说了:资本,拥有最大的侵略性。 明眼有都知道:王健林关于“假球、黑哨”的说法仅是一个导火索,沉郁于王君胸中最深的苦恼在于“体制”他承受不了体制带来的压力。这一点,个体户出身的周建国更为直率,他说: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样投进了一个无底洞。 中国的足球是不是真正的职业化?不是。甚至连半职业化也不是,因为——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老板们根本无法按资本运营规律办事,最多,他们只是一个赞助商,通过赞助换回点江湖名声,或寻求政府的政策优惠。但即使这样,也不是真正的资本运作,至多只是官商合作。 当中国足球尚处于幼稚阶段“资本”的拥有者尚能接受扮演“赞助”的角色;但当足球的大盘飞速扩张之后,也就投入的资金飞速扩张之后“资本”拥有者的心态必然失衡。 这里,必须提及默多克,那个澳大利亚传媒巨子。这位62岁的老人凭借资本对足球发起的侵略与攻击已昭示天下——足球是个聚宝盆。于是,在中国以货币支撑足球的老板们必会怦然心动,准确地说——他们要在给足球投钱之后再赚钱。 于是,悲剧将必然上演。因为中国足球的体制如铁幕般挡在面前,体委、足协、观念、规则不停地要否决他们的要求——“资本”困惑了。 但体制与观念就像一座冰山难以击破,中国的“资本家”们任何努力都很无力。中国的体育观念,是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衍生而来的,它有深厚的政治背景。 足球的“市场经济”从一开始便会遭到不断的挫折,从计划经济而来的中国足球,要达到“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的目标,真是的犹如“从此岸到彼岸”那样遥远,中国足坛还没有形成“资本化”的温床。 因为资本本身不是某种实物,而是通过此物体现出来的某种关系——马克思说的。 恍然间,已仙逝一百多年的马克思站出来,指挥中国足球笔曰:“记住皮尔的故事吧——皮尔到澳洲去淘金,货币、绵羊、奴仆,什么都带了,但他最后仍是一贫如洗——因为他忘带必要的生产关系。” 足球的“资本”很困惑。 资本的反击 记住马克思说的,资本永远具备侵略性与扩张性。 因此,按照伟大哲学家的思路——资本,在一番困惑之后,必然会发起强烈的反击。 必须用睿智的眼光注视王健林“资本大撤退”的真实背景—— 绝不可以肤浅地把这个历史事件认作“要求公平竞争”或者“地方情绪的作崇”;更不可以把“资本的撤退”当成“资本”本身的软弱。 就像只有傻瓜才把“波士顿倾茶事件”当成北美人闹着“海水沏茶”的亚作剧。历史格局的重大变化,往往是起于一个“针眼”般的小事件。 诚然,中国足球各俱乐部开支的无限膨胀,如“黑洞”般吞噬着企业的激情。俱乐部的老板的心情,恐怕都只有一个字——“累” 但是,简单把“资本大撤退”理解为企业人不敷出、难以为继,就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这是周建国说的。 必须承认,这些年轻的企业家们拥有着极其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王健林,还是周建国,他们既然可以把30元变成3亿元,就可以把本身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