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苍山大师与谜一般的二十一事 (第6/6页)
。荀子罗列了名家所有命题的三种辩术,叫做“三惑”(三种蛊惑之法):其一,用名以乱名,如狗非犬、白马非马等辩题;其二,用实以乱名,如山出口、山与渊平等辩题;其三,用名以乱实,如黄马骊牛三等辩题。如此一来,名家之“术”便了无神秘,诡辩之法也易为人识破了。 《正名》篇最后告诫天下士子说:“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也就是说,对那些徒以言辞辩术标新立异惊人耳目的言行,一定要慎重辨别。显然,这是对名家的警告,也是对天下学子的提醒。 … 韩非唱说一罢,少学子弟们大感新奇,满场一片笑声不亦乐乎。黄衫甘罗先笑叫起来:“这若算学问,我明日也出得三五十个了!”“我一个,树不结果!”“我一个,田不长庙!”“我也一个,男非男,女非女,狂且有三!”轰然一声,全场大笑起来。 “静——”李斯长喝一声深深一躬“请老师大讲。” “汝等辄怀轻慢之心,终非治学之道矣!”荀子肃然正色道“名家虽非大道,辩驳之术却是天下独步,否则无以成势也。论题易出,论理难成。公孙龙子若来,汝等谁能将其二十一事驳倒得三五件?谁能将其立论一举驳倒?若无此才,便当备学备论,而非轻慢妄议,徒然笑其荒诞而终归败学也!” 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突然却有一个红衣少年从后场站起拱手高声道:“弟子以为,战胜公孙龙子并非难事!” “你是何人?妄言学事!”黄衫甘罗厉声喝问一句。 “在下鲁天,方才进山。” 荀子悠然一笑:“鲁天呵,你可是鲁仲连举荐之人?” “正是!弟子未曾拜师而言事,老师见谅!” “学馆非官府,何谅之有呵?”荀子慈和地招手笑道“你且近前。方才昂昂其说,战胜公孙龙子并非难事。你且说说,战胜之道何在?” “老师容禀,”红衣少年从容做礼侃侃道“弟子有幸拜读老师大作《正名》篇,以为老师已经从根基驳倒名家!只须将《正名》篇发于弟子们研习揣摩,不用老师亲论,人各一题,韩非兄统而论之,战胜公孙龙子便非难事!” “呵呵,倒是排兵布阵一般也。”荀子显然对这个曾经读过自己旧作的少年颇有好感,思忖间继续一问,几乎便是寻常考察少学弟子的口吻了“说说,《正名》篇如何从根基上驳倒了名家?” “弟子以为有三!”少年竟似成竹在胸一般“其一,老师理清了名家诸论之要害,犹如先行击破名家中军大阵!名家二十一事,几乎件件混淆名实之分。老师从正名论实入手,一举廓清名实同异,纲举目张,二十一事便件件立见纰漏也!其二,老师对物名成因立论得当,使混淆名实之巧辩成子矛攻子盾。其三,老师对名家混淆名实之巧术破解得当,归纳以‘三惑’辩术: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并一言以蔽之,‘凡邪说辟言,无不类于三惑者矣!’使人立见天下辩者之浅智诈人。此犹两翼包抄,敌之主力不能逃脱也!” 荀子哈哈大笑:“后生诚可畏也!连老夫也得排兵布阵么?” 李斯一拱手道:“老师,鲁天所言,弟子以为可行!” “弟子赞同!”韩非陈嚣也立即跟上。 “我等请战!”黄衫少年甘罗昂昂然道“老师但发《正名》篇,我等少学弟子人各一题,与名家轮番论战,定教公孙龙子领略荀学正道!”一言落点,少年弟子们便是一片呼应,大庭院中嚷嚷得一团火热。 “后学气盛,老夫欣慰也!”荀子嘉许地向少学弟子们招了招手,转身却看着李斯沉吟道“只是仓促之间,何来忒多竹简刻书?” 李斯慨然道:“此等琐务老师无须上心,弟子办妥便是!”“好。”荀子笑了“备学备论你来cao持,韩非甘罗襄助,如何呵?” “弟子遵命!” 荀子起身离座向红衣少年一点头,说声你随我来,便悠悠然向山洞去了。红衣少年笑着对李斯韩非一拱手,便也匆匆跟去了。进得山洞又进了执一坊,红衣少年打量着洞中满荡荡的书架书卷,不禁惊讶乍舌又顽皮地对着老人背影偷偷一笑。荀子走到大石案前在大草席上坐定,便是突然一问:“蒙恬,你到苍山意欲何为呵?”红衣少年顿时愣怔,张红着脸吭哧道:“老师,你却如何,如何知道我是蒙恬?”荀子淡淡道:“语涉兵道,齐语杂秦音,若非将门之后、咸阳三少才嬴、蒙、甘之一,却是何人?”红衣少年目光闪烁道:“老师,这,这是揣测,算不得凭据。”荀子悠然一笑:“老夫当年入秦,《正名》篇全文只被应侯范雎索得一卷。应侯征询老夫:将军蒙骜与他交谊笃厚,其子蒙武好学,《正名》篇全文抄本能否馈赠其蒙氏一卷?老夫念及将门求学,便破例答应了。三惑之说,惟留秦本有之。小子诵得《正名》,记得三惑,不是蒙氏之后么?” “老师明察!蒙恬隐名,愿受惩罚!” “小子快意人也!你只说,果是要在苍山求学么?” “老师…”蒙恬憋得一脸通红,却说不出话来。 “蒙恬呵,老夫明白说话。”荀子轻轻叩着石案“你若果真求学,必有大成,老夫自当悉心育之也!然则,老夫虽居山野,却也略知天下风云。甘氏归秦,将甘茂之孙甘罗送来苍山修学。由是,老夫知方今秦国正在低谷艰危之时,蒙氏已是秦之望族国之栋梁。当此之时,你能置身事外而做莘莘学子乎?便是当真求学,又何须不远千里苦寻鲁仲连举荐?再者,你天赋过人,又喜好兵事,亦终非治学之人也。凡此等等,你岂能当真为求学而离国有年蹉跎在外也!” “老师!”蒙恬扑地大拜“蒙恬浅陋无知,老师教我!” 荀子扶起了泣不成声的少年。蒙恬拭去泪水,便从头至尾将十多年来秦国的变故备细叙说了一遍,末了坦然道:“少君与王翦及弟子三人遇合,只想为秦国求才,以备文信侯之后将相可倚。只因歆慕老师与鲁仲连大名,我便借祭祖之名离国,实则只想借游学之机寻觅人才,并无他图。若扰乱学馆,蒙恬自当即刻离去。” “小子差矣!”荀子喟然一叹却又一笑“以小子眼光,苍山可有人才?” “有!李斯、韩非、甘罗!” “陈嚣算不得一个?” “恕弟子唐突…陈嚣似更宜治学。” “不错,小子尚算识人也。” “老师是说,三人可以入秦?”蒙恬大是惊喜。 “小子好算计也!”荀子朗朗笑了“人各有志,虽师不能相强。老夫只知你来意便了,至于各人何去何从,非关老夫事也。” “弟子明白。谢过老师!”蒙恬又大拜在地重重叩了一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