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九二六年杂论管闲事middo (第2/4页)
满,而且还是杂书,并非专而又专,如“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之类。 但是很可惜,据说当民众“再毁”这位“孤桐先生”的“寒家”时“好像他们夫妇两位的藏书都散失了”想那时一定是拉了几十车,向各处走散,可惜我没有去看,否则倒也是一个壮观。 所以“暴民”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也实在有理由,即如这回之“散失”了“孤桐先生”夫妇的藏书,其加于中国的损失,就在毁坏了三十多个国立及私立大学的图书馆之上。和这一比较,刘百昭司长的失少了家藏的公款八千元,(17)要算小事件了,但我们所引为遗憾的是偏是章士钊刘百昭有这么多的储藏,而这些储藏偏又全都遭了劫。 在幼小时候曾有一个老于世故的长辈告诫过我:你不要和没出息的担子或摊子为难,他会自己摔了,却诬赖你,说不清,也赔不完。这话于我似乎到现在还有影响,我新年去逛火神庙(18)的庙会时,总不敢挤近玉器摊去,即使它不过摆着寥寥的几件。怕的是一不小心,将它碰倒了,或者摔碎了一两件,就要变成宝贝,一辈子赔不完,那罪孽之重,会在毁坏一坐博物馆之上。而且推而广之,连热闹场中也不大去了,那一回的示威运动时,虽有“打落门牙”(19)的“流言”其实却躺在家里,托福无恙。但那两屋子“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以及其他从“孤桐先生”府上陆续散出的壮观,却也因此“交臂失之”(20)了。这实在也就是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无法两全的。 现在是收藏洋书之富,私人要数庄士敦先生,公团要推“政治学会图书馆”了,只可惜一个是外国人,一个是靠着美国公使芮恩施竭力提倡出来的(21)。“北京国立图书馆”将要扩张,实在是再好没有的事,但听说所依靠的还是美国退还的赔款(22),常年经费又不过三万元,每月二千余。要用美国的赔款,也是非同小可的事,第一,馆长就必须学贯中西,世界闻名的学者。据说,这自然只有梁启超(23)先生了,但可惜西学不大贯,所以配上一个北大教授李四光先生做副馆长,凑成一个中外兼通的完人。然而两位的薪水每月就要一千多,所以此后也似乎不大能够多买书籍。这也就是所谓“有利必有弊”罢,想到这里,我们就更不能不痛切地感到“孤桐先生”独力购置的几房子好书惨遭散失之可惜了。 总之,在近几年中,是未必能有较好的“做学问的工具”的,学者要用功,只好是自己买书读,但又没有钱。听说“孤桐先生”倒是想到了这一节,曾经发表过文章,然而下台了,很可惜。 (24)学者们另外还有什么法子呢,自然“也难怪他们除了说说‘闲话’便没有什么可干”虽然北京三十多个大学还不及他们“私人的书多”为什么呢?要知道做学问不是容易事“也许一个小小的题目得参考百十种书”连“孤桐先生”的藏书也未必够用。陈源教授就举着一个例: “就以‘四书’(25)来说”罢“不研究汉宋明清许多儒家的注疏理论,‘四书’的真正意义是不易领会的。短短的一部‘四书’,如果细细的研究起来,就得用得了几百几千种参考书” 这就足见“学问之道,浩如烟海”了,那“短短的一部‘四书’”我是读过的,至于汉人的“四书”注疏或理论,却连听也没有听到过。陈源教授所推许为“那样提倡风雅的封藩大臣”之一张之洞先生在做给“束发小生”们看的《书目答问》上曾经说:“‘四书’,南宋以后之名。”(26)我向来就相信他的话,此后翻翻《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27)之类,也只有“五经”“六经”“七经”“六艺”(28)却没有“四书”更何况汉人所做的注疏和理论。但我所参考的,自然不过是通常书,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就有,见闻寡陋,也未可知,然而也只得这样就算了,因为即使要“抱”却连“佛脚”都没有。由此想来,那能“抱佛脚”的,肯“抱佛脚”的,的确还是真正的福人,真正的学者了。他“家翰笙”还慨乎言之,大约是“《春秋》责备贤者”(29)之意罢。 完 现在不高兴写下去了,只好就此完结。总之:将《现代评论增刊》略翻一遍,就觉得五光十色,正如看见有一回广告上所开列的作者的名单。例如李仲揆教授的《生命的研究》呀,胡适(30)教授的《译诗三首》呀,徐志摩(31)先生的译诗一首呀,西林(32)氏的《压迫》呀,陶孟和(33)教授的要到二○二五年才发表而必须我们的玄孙才能全部拜读的大著作的一部分呀…。但是,翻下去时,不知怎的我的眼睛却看见灰色了,于是乎抛开。 现在的小学生就能玩七色板,将七种颜色涂在圆板上,停着的时候,是好看的,一转,便变成灰色,——本该是白色的罢,可是涂得不得法,变成灰色了。收罗许多著名学者的大著作的大报,自然是光怪陆离,但也是转不得,转一周,就不免要显出灰色来,虽然也许这倒正是它的特色。 一月三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语丝》周刊第六十二期。 (2)陈源笔名西滢,参看本卷第80页注(8)。 (3)《现代评论》参看本卷第79页注(4)。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六期(一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