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改变上 (第2/3页)
是党项出身,自开国时便投向了大宋,世镇 东路西北部的府州,后世话本《杨家将》中的佘老太本姓为折,也即是折家人。折家军与同为党项的西夏厮杀了上百年,在西军中也是数得着的精锐。 四万三千人与金军战于交城。自早至日中,双方胜负相当,而宋军分据各处要点,还占了地利。但这一切只是假象,金人的精锐穿山而过,从折可求本寨之后杀出,战局顿时为之一变。刘光世挥家学渊源,腹背受敌地折家军尚在苦战,他却望风而逃,金人追之不及。他这一跑,折可求再也无法支撑,麟府军大溃,罗称、韩权皆战死于阵中。 经此一役,河外精损七八,短期之内不可能再有新的援军了。 要抵挡住十万金军,就只能靠城中的四万新兵。张孝纯虽不通兵事,但也很清楚这个任务到底有多艰巨。金人地确不擅攻城,但他手下的兵将却更不擅作战,两相对比,还是他这里更差劲一点。何况金人仅仅是不擅于制作攻城器械,但开挖起地道来,却有足够的人手。今早当他听说现金人开挖地道地迹象,张孝纯的心脏差点都要停跳。 一阵脚步声在登城的阶梯上响起,伴着细碎地甲叶撞击声,又在在张孝纯身后停下。张浃唤道:“爹爹!王帅来了。” 张孝纯回头,他副手河东马步军副都总管王禀正在他身后肃然恭立“末将见过张帅。”自从当年跟随童贯平方腊之后,他宣和四年又以宣抚司都统制从童贯攻辽,现在他是河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作为太原府中地位最高的武将,主持城防事务。 一见王禀上来,张孝纯连问道:“正臣,金人的地道可处置好了?” 王禀笑道:“金地地道挖得太浅,很容易就查了出来。对着几处地道的位置,末将已使人在城内掘了几条深沟。等金人挖进城中,便会给深沟阻住。张帅不必太过担心。” “地道对城墙否会有影响?” “从地下动静来看,金人挖的地道不大,能挖出将城墙陷下去的地道,只有使用头车【注1】辅助才能做到。金人的地道最多只能让人爬着进来,没有大碍。”王禀看看城外:“若是城外有濠河,根本就不用担心地道。可惜啊,若太原能有晋阳城一半规模就好了…” 张孝纯明白王禀的思,却不接口。倒是张浃他早前游过晋阳城地废墟,深有同感:“若是当年晋阳没有被毁,现在我们就会轻松得多。晋阳城当道而立,位置比太原更胜,而规模也是太原数倍,城高深,让金人攻个三五年都不成问题。” 张孝纯瞪了儿子一眼,汉都城是太宗皇帝的命令,现在说这话,等于是对赵光义不敬。 张浃不理父亲地怒视,继续道:“不止是阳城,还有援军之事。今次各军令不一,援兵逐个前来,是给金人各击破的机会。若是有人能居中指挥,把众力合一,也不会有现在地结果。都是童贯,若他不逃,以他的名望足以使动河东各地守军,不至于让他们一个个来送死。” “还提他作甚?童太师平生作几许威望,事到临头,却畏缩怯懦,抱头鼠窜,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子!”张孝纯回顾长子,长叹:“再莫提此事,我父子俩且死守此城。”转而又对王禀道:“正臣,这太原地防务、一城百姓的性命我就交给你了。” “张帅放心,王禀必不负所托。”王禀抱拳回道,顿了一顿,他又添了一句“童大王之举,某不屑为之!”他是被童贯留下来顶缸的人选,作为西军名将,他心中也不值童贯的作为。 就在半月前,当现任河东河北宣抚使童贯童大王得知金人即将南侵,便打起了临阵脱逃的念头。而张孝纯听说后,心下大惊,连忙赶到宣抚使司,对童贯道:“金人背弃盟约,大王应该会合各路兵将,全力应付。现在大王离开,人心必将动摇,这是弃河东与金人啊!河东既失,河北如何能保?还请大王稍加留步,共图报国。且太原地势险要,城防坚固,百姓亦是豪勇敢战,金人不一定能攻下。” 而童贯的回答则是:“‘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必欲留贯,置帅臣何为?’”——童贯我的任务是宣抚,不是守土。一定要留下我童贯,那又何必设立你这个帅臣的官位?丢下这句话,当天晚上,他就趁夜逃回了汴京。 王禀很清楚,童贯自从封王之后——更远一点,是从燕云回来之后,便如同变了一个人,若是当年他在宋夏前线也是如今这幅模样,早被天子下令斩了。官位一高,骨头就养得酥软了,也没有当年的锐气。童贯一旦得偿夙愿,就再不肯以身犯险,就算他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升做亲王,何必把自家地性命置之险地? 只可惜了河东的百姓,遭此大难。 回头看着城外,虽然已经把金人的地道封住,但他心中总隐隐有种不详地预感,总觉得金人的用意不会那么简单。‘金人不会那么聪明罢?’王禀只希望他的预感是错误地,他攻克睦州城的办法,金虏应该不可能学到。 … 同一时刻。 太原> 外,完颜宗翰正遥望着太原城。 “斡离不运气好啊。河北一带尽是平原,打不下的城池绕过去就可以。哪像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