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西路六 (第1/3页)
第十三章 西路(六) 大宋洪武十九年三月廿一。壬申。【西元1144年4月18日】 河西路肃州【酒泉】。 从地图上看。窄长的河西走廊就像一根横挑着西域和中土的竹制扁担,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就如这条扁担上的竹节。不过在地理教科书中,却被称为连接关中和陇右行省的桥梁。在桥梁两侧,不是水流,而是山岭和沙漠。每年的春天,从北方沙漠刮起的沙尘暴,就会像山洪一般爆发南下,但到了河西走廊,却撞上了高耸的祁连山。前路被阻,沙尘暴便冲向山脚下的绿色通道。 今天春季的风沙依然如往年一般狂暴,烈风卷起的沙砾,铺天盖地,就像子弹一般密集。从护脸的头巾缝隙中望出去,视野中都是一片被沙尘染出的浑黄。一支驼队在漫天的沙尘中步履维艰的跋涉。他们的坐骑都是惯在沙漠中行走的牲畜,但驼峰上的骑手却多是初出茅庐的少年,是第一次见识到西北荒漠的天地之威。 “史先生,还有多久能到肃州?”头巾后的声音很年轻,甚至还带着几分稚气。声音的主人唤着领头的骑手,委婉的表示自己的疲累。 就算是风声,史正志还是听到了自己学生的声音。他从马上回头,却见紧跟在他身后方才与他说话的学生,胯下所骑的骆驼正转过脖子张嘴想咬背上的骑手。 “小心点,别让骆驼咬着!”史正志连忙提醒道“这东西可不刷牙,被咬伤了,伤口会感染的!” “俺知道了!”少年用力扯了一下缰绳,让胯下的骆驼重新将头对上前方。这一路上,他的这匹骆驼一直都跟他作对,一开始还喷了他一脸口水,现在又想着咬他,几次下来,驭使骆驼的技术反而见涨。 史正志这时抬起头来,望着沙尘弥漫的天空。他没想到今天刚从驿站出来没一个时辰,沙尘暴就刮了起来。照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按照计划赶到八十里外的肃州了。 “到了前面的一个驿站就停下来罢,今天走不了了。” 史正志的话从队列前段一下传到了末尾,引起了一阵小声的欢呼。史正志所说的驿站就在十余里外的不远处,在驿站周围是一座小镇,靠着一条从南方祁连山融下的雪水所汇成的河流,而维持镇内的生计。 一个多时辰后,史正志领着自己学生,走进了名为宁河的小镇。在镇民好奇的目光中,找到了镇中高高耸立的烽火台,直接走了过去。他并没有弄错,而是因为在河西走廊沿线,都是用烽火台代替了驿站。或者说驿站就建在烽火台下。由于此处同时兼有驿站和烽火的作用,便相当于一人兼做驿站的驿卒和烽火台烽子两份工作。 宁河镇的驿馆与烽火台连在一起。四五丈高的烽火台旁是两层高的驿馆,根本就是一栋建筑。当史正志一行牵着骆驼过来的时候,几名驿卒正忙着在院中饲喂另外的一队骆驼。看到又是一支驼队过来,一名驿卒便抱怨着拦在门口,可当他一眼看到领队的史正志胸口的军衔时,脸色大变。银月的标志,在这座小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 见比他们高上几十级的长官前来,驻扎在烽火台中的士兵们一下收拾起懒散的表情,立正敬礼。而听到消息的驿站驿丞——他还兼着烽火台的烽帅和当地邮局的局长两职——连忙从屋中跑了出来。并不是老成持重的样子,但口齿伶俐,对着第一次相见的史正志都能满口谀词。不少人心中腹诽,他当个小二比当驿丞有前途。 “听口音,老兄应是关西人罢?”史正志也是被烦得够呛,反问着驿丞。 驿丞一边将史正志等一行近二十人带进驿馆的正厅,一边回答道“俺是秦州人氏。” “秦州啊!…怎么搬到宁河来的。” “多亏了官家赐土。要不然,俺还是秦州的一名破落户。” 今朝以洪武为名,武功之胜,数千年来无一朝能及。虽说江南这两年因为纺织而闹出些事来,但对于关西的百姓们来说。在洪武天子的治下,却是几百年来难得的快活日子。不需要再缴苛捐杂税,也不需要在西虏来攻时扛枪上阵,更不需要为征西大军粮食供给而千里转运。而且他们与党项、吐蕃数百年来的恩恩怨怨,就在这十几年中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结局。 旧时宋夏边境各州,家家户户都有人战死沙场。没有一人不与党项有着血仇,没有一家不供奉着死于党项刀下的先人神主。前朝花了一百年没能做到的事,洪武天子只用了三年多,就将西夏灭国,甚至一点后患都没有留下。而且赵瑜不仅将党项人从宁夏全数清楚,还将原本被党项人窃据的汉家故土拿出一半重新分给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境汉人。就像这个驿站的驿丞和驿卒,也是被赵瑜的赐土政策所吸引,将家室搬到了这做名为宁河的小镇。 “院子里的那些骆驼是什么来路?”史正志再问着,为了以防万一,多问一千遍也不为过。 “是一支地理学会派出来的探险队。” 走进正厅,迎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子nongnong的羊膻味。史正志皱了皱鼻子,只见阴暗却高耸的正厅中有着一条长长的餐桌,餐桌两边坐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