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_泉州造船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泉州造船业 (第3/5页)

2厘米的方形过水眼。当海狼泼入舱内时,可通过过水眼汇集于最低舱,只要在此戽水排干即可。若某舱进水,只要堵住过水眼,可防止扩散到他舱。

    造船工艺

    船板除了榫接外,并用“钉送”将铁钉打入木板深处。按用处不同,钉有钩钉、宽钉、稟钉、锁钉之分;有三角形、圆形、梭形、带钉帽钉等多种形状。钉眼、锔钉、锔槽及船板间一切缝隙,均用麻丝、竹茹、桐灰等做成的捻料封涂,减少海水对铁钉的锈蚀,并提高船体的水密性。这种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船桅及蓬

    从古船残存的桅座、桅夹板、竹编织物分析,推断该船有头桅、主桅和尾桅。

    据专家对后渚港出土古船及其复原尺寸的探讨测算,大约为:头桅桅长20。0—25。6米,桅径0。44—0。5米,蓬面积97。5—120。0平方米;主桅桅长27。3—32。0米,桅径0。6—0。64米,蓬面积187。0—396。0平方米;尾桅桅长11。7—14。5米,桅径0。25—0。3米,蓬面积49。5—57。0平方米。

    出土遗存中有一段绞车木,推断船蓬是可以升降的。蓬是用竹篾编织成的。蓬有主索及滑车,以利升降。这种三桅硬蓬船,既能充分利用风力,又能灵活变换受风方向,唯当头风不行。其它七面风都可利用。在茫茫大海中,风云变幻寻常事,不必停船待风,可连续航行。这也是解决动力问题上一大技术成就。

    舵的发展

    古船尾有舵座。船舵的轴孔直径达38厘米,推断舵轴直径至少35厘米,长8。5米,取材杉、樟、松木。

    从出土绞车木残段的形态分析,海船的舵是可以升降的,是灵活自如的升降舵。船行浅海,舵板升与船底平齐,避免触礁;行至深海或遇到较大的风狼,可把大主舵舵板降到船底线以下,因船底下水流不受船尾所产生乱流和旋涡的影响,即可提高舵的效能,又可减弱船身的横向漂流,发挥稳定船身的作用。

    外国的船舶,比我国迟了1000多年才有升降舵的装置。

    船碇

    古船出土遗物中有一大捆粗巨的竹索,挂货木签中有“丘碇水记”字样。

    参照宋时文献关于“下垂矴石,石两旁夹以木钩”的记载,推测该海船是用木夹石碇,竹索则为碇缆索。

    防腐技术

    古船的船底板外表留有刷涂一层石灰水的残迹,因而有“白底船”之称。可见当时已掌握刷石灰水防海生动物附着的技术。

    牵星术

    在船尾舱发现一把竹尺,一端刻1格,另一端刻4格,全尺相当8格。专家认为,它可能是“量天尺”,用来定恒星出水高度,以判定海舶所处的纬度方位。说明当时航海中,已能运用“牵星术”

    元

    元代,泉州也是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无论从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都具有先进水平。

    同时,泉州的海商、舟师名舟代(“舟代”合一字)所掌握的海外诸国或地区的航道水情,较宋朝远为详细。每艘大海船都备有指引航线的《针经》或《针簿》,记录由甲地到乙地的航向、时间、周围海域情况,以及陆地、岛屿、山峰的名称,地形地貌特征等,便于识别。这是航海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造船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元·世祖“以征日本,敕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造船六百艘”,其中泉州领造200艘。

    至元十七年(1280年)“福建省移泉州”,元廷命泉州、扬州、隆兴(南昌)等地“造船三千艘,敕耽罗发木材给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所统的海船达1500艘。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马可·波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经由泉州后渚港出海。他在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称:“大汗又下令准备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扬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纳船员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点。(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马可·波罗》、《泉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攻爪哇,大军会泉州,自后渚港起行。”(《新元史·世祖本记》)

    《伊本·巴都他游记》的记述

    元·至正二年(1342年),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伊本·巴都他)来到泉州。他在后来的《伊本·巴都他游记》中,提到泉州造船的情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伊本·巴都他》、《泉南著述·伊本·巴都他游记》)

    《伊本·巴都他游记》说,在印度洋曾目击很多中国商船。中国船分三等,大者曰“镇克(Junk)”,中者曰“艚(Zao)”,三等者曰“咯克姆(Kekam)”大海船有四层,设备齐全“每一大船役使千人”,载水手600人,士兵400人。大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帆皆以竹为横架,组成席状。另有小艇(柴水船)三只附属之,尾随其后,依大小名为“一半(Half)”、“三分之一(Third)”、“四分之一(Quarter)”“此种巨船只在中国的刺桐城(泉州,Zaitun)制造,或在广州(兴克兰,Sinkalnan)制造。”

    《伊本·巴都他游记》中还记叙一些造船技艺:制时,船皆有三面(指两舷侧板和船底板),用大钉钉连之。每钉长3“骨尺(cubit)”每船有四层,公私房间甚多,以备客商之用。厕所设备,无不周到。水手在船上植花草、姜于水桶中。每船有船橹十二梃,每梃须十人至三十人才能摇动。

    《伊本·巴都他游记》所记的尺度数量,可能有些夸大差错,但不能因之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