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_第九章纪元前第五世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纪元前第五世纪 (第4/6页)

自然演进就是纳入规律。也就是说,什么事都不要做,就是已经做了很多重要的事。

    墨翟,鲁国人,孔丘的同乡。但他在宋国(河南商丘)的时候居多,从没有当过官,也从不去追求当官。他的中心思想是博爱、和平、反浪费、反享受、反侵略——不是反战,而只是反侵略。跟孔丘一样的是,他也拥有数目庞大的门徒。跟孔丘不一样的是,他的门徒有严密的组织。孔丘的门徒全力从事于歌颂孔丘,而墨翟的门徒则全力从事于实践墨翟的理想。所以墨翟不仅建立了被称为墨家的学派,还建立了墨党——为实行墨家学说的行动集团,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政治性的组织。有一次。楚王国在科学家公输般的协助下,制造云梯,准备征服宋国。墨翟听到消息,为了拯救他的第二祖国,他从鲁国首府曲阜(山东曲阜)狂奔十昼夜,赶到楚王国首都若阝城(湖北钟祥西北人曲阜到若阝城航空距离六百一十公里,千山万水,盘旋弯曲,即以最低限度两倍计算,也有一千四百公里,只走了十天(那时代还没有马匹,全靠徒步),可看出支持他拼命奔跑的爱心。到了若阝城,就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般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般不能取胜,最后,公输般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般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在禽滑厘率领下,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下令取消这次军事行动。

    正因为博爱与和平之故,这位思想大师提出若干问题。诸如: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抢夺别人的鸡鸭是盗贼,而抢夺别人的国土是名将?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享乐挥霍?为什么人民要把政权交给一家人世代相传?为什么一个人死后要用活人殉葬?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费那么多钱?为什么父母死了,儿子要守丧三年,不去从事劳动生产,却平白受人供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冒犯到被隐蔽着的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阶层,显示墨翟的高度智慧和高度勇气。也显示出墨家学派跟儒家学派恰恰相反,墨家学派追求的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人际关系。

    墨翟死后(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逝世),他的门徒把他生前的言论编纂为一本书,命名《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经典。

    李俚,我们对他所知道的太少,只知道他在本世纪(前五)末叶,担任晋国高级官员。晋国分裂后,继续担任魏国高级官员。他指出米价太贵对消费者有害,米价太贱则对农人有害,他创办“平籴法”即控制米价在一个水平程度,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初期的超级霸权。李俚又参考各国的法律,综合成为一部法典,命名为《法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成文法典之一,内容全是刑事范围,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法家学派认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法律是帮助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儒家墨家都有创始人。他们虽没有宣称他们创造了一个学派,但孔丘和墨翟很明确地被承认是领袖人物。道家虽没有创始人,但以后思想相同的学者却追认李耳是道家的始祖。法家则真正是一个没有首脑的思想巨流,李俚只不过时代最先,我们姑且用他来加强印象,事实上更先的还有五霸中第一霸齐国宰相管仲,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家,而且用法家的政策使齐国强大。但所有被称为法家的学人,并无意自称一个学派,更无意组成一个类似儒家墨家那样的门徒集团。他们只是共同具有法治思想,这思想跟上述三家思想相异,尤其是跟儒家,几乎针锋相对。

    我们可以用几句简单的话作为总结,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得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竞争,他们就立刻退让,使对方在没有对象之下自行崩溃。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的实行法治,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

    五诸子百家

    儒、道、墨、法四家思想,是大黄金时代四种重要的思想。

    然而,不仅此四家而已,当时曾有“诸子百家”的称谓,以形容新思潮的蓬勃奔放。不过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重要思潮,包括儒道墨法在内,只有十一家。我们把它列出一表,注明它们的主要学者和主要著作,以代替长篇累牍叙述:

    (《离sao》等入小说家只是作者的分法。与传统的分法不同。传统分法是有的入赋家,有的入楚辞类。——编者)

    诸子中的“子”字,在大黄金时代最为流行,它有两种意义,称人时意义是“先生”称著作时意义是“全集”如“孟子”称人时指“孟轲先生”称著作时指《孟轲全集》。如“公孙龙子”称人时指“公孙龙先生”称著作时指《公孙龙全集》。——只有李耳,据说因为他太老了的缘故,特别尊称他为“老子”同时也用此称他的大作《道德经》。“诸子”即“众先生”也即“各种著作全集”有时候对各种著作,统称为“诸子书”这就比较清楚多了。在大黄金时代之后,为了表示推崇,对人偶尔还有“子”的称呼,但对著作,称“子”的混乱风气才全部绝迹。

    前四家我们称它是一种学派,后七家实质上是一种专门知识或一种专门行业,跟哲学无关。但虽然跟哲学无关,却踉学术思想有关,每一种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著作,全部是大黄金时代新兴的思潮,从前根本没有,以后也很少出现——即使偶有出现,也被已经定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所排斥轻视。

    促成这个伟大景观的原因,大概有下列二项:

    一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中所产生的纷乱、黑暗、贫富不均和平民生活的痛苦,一些平民阶层的知识分子,遂有高级情cao上的反应,各人按照着各人认为正确的方向,提出拯救世界,消灭贫穷的方法。

    二传统的权威,即世袭贵族统治的瓦解,像从苗圃上搬开了沉重的石头一样,新的花草容易勃兴。各国政府为了保持生存,不但不再支持旧的权威,反而打击旧的权威,帮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