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逝去的美造像 (第2/3页)
月才下来,而且好像大家都很认真。这其中很多人帮我们的忙,清华大学沈君山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他还替我对这戏剧做了一个报告,沈先生对戏剧也可能很有研究,他的解释我完全能接受。经过各方面的协助,最大的难关全部通过了。将来的工作完全是在制作方面,我们大家兢兢业业,希望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热心。我们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是尽量去做,希望能够成功。盼望大家暑假时候来看我们的戏。 除了我简略报告《游园惊梦》戏剧以外,我希望跟清华大学同学有一次交谈,各位有任何问题,关于这个戏剧,或是小说,或是我能回答的其他问题,我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交谈一下。 舞台演出,首重气氛表现 问:《游园惊梦》是文学创作,当搬上舞台之后,有没有改过剧情? 答:大致的情节是跟小说一样的。小说可能花很多篇幅来写服装、外型,在戏剧就不必了,因为是化了妆出来的,所以文字用不上。可是另一方面来讲,小说里可能心里想得很多的意念,花在心理描写的很多文字,在舞台上全部要讲出来,所以对话方面增加了很多,也有许多描写则单单用形象表现出来。舞台剧最主要是藉着对话来推展,但是我们也用和声、灯光、音响等设计来辅助。整个剧主要是气氛的制造。我个人觉得有点像契诃夫,不是有很大的戏剧冲突,是比较细微的对气氛、对心理变化加以表现。 问:《游园惊梦》小说有一部分是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写,那么这在舞台上怎么表现? 答:意识流方面那几段,我大部分用独白。在独白的时候呢,如果讲到过去的情节,过去的人物也会上场;可是在很多片断部分是用独白方式,独白时候灯光会把其余角色变成背景“僵掉”灯光打暗,变成一个人独白。也会加幻灯。主要还是靠卢燕的演技。 问:想请教您关于《台北人》这部小说。《台北人》前面有一首刘禹锡的诗《乌衣巷》,《红楼梦》前面有一个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这两者的性质有些相近。因此,想请教您当初写《台北人》这些小说的时候,您的灵感是不是很多来自《红楼梦》? 来自中国文学传统的沧桑感 答:《红楼梦》是我看了很多遍的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当然是很大。我想一个人写作的时候,你看过的所有书总有一、两本书会影响特别深。《红楼梦》主题也是讲人世的辛酸,世事的无常,这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不只是《红楼梦》,它有一种兴衰感、历史感,这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具特殊性的一点。西方,欧洲人也有这种沧桑感,可是好像中国人的文学对这个主题特别的执着,从古至今说来说去,杜甫也好,李白也好,白居易…一直延续下来宋词、元曲…写来写去总是这个主题。《三国演义》开始的那阕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主题对中国文学传统来讲,我想是相当重要的。我当然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很深——还有,历史的改变、世事的变迁,甚至于我们中国的近代史这动乱最大的时代。我个人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我出生是抗战那一年,童年时经过战乱,看到人事的兴衰,我想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红楼梦》整个人生哲学,也是在整个中国大传统之下。 问:一般宴会邀请外埠亲友参加,总会事先联络,安排食宿。《游园惊梦》里钱夫人由南北上参加姐妹淘宴会,是坐计程车来,临走时下人提醒主人。似乎与常情不合,是否有特殊意义? 答:确实是有特殊意义。第一,这是写小说。第二,在钱夫人当时来讲,如果你自己没有车坐,而想到别人有车子的时候,你不会告诉大家你没有车子。最后钱夫人也没想到她没有车子会在那么窘迫的情形下离开。她们虽然是姐妹淘,可是请她的主人现在是很得意的时候,你不会请她派部车子来接,最好是坐计程车而没有人知道,走开就算了,被发现是相当窘迫。当然,另一方面是说世态的炎凉。从前,钱夫人自己也开过一个宴会来招待这批人,现在身份完全对调。 寄居国外的感念与成长——《纽约客》 问:您除了早期的作品结集成书之外,好像还有一些短篇小说并没有集成书,像《纽约客》。是不是《纽约客》的构想也是像《台北人》一样,是一系列的,后来就停了。以作者而言,在台北写《台北人》(当然有一部分好像是在国外写的),完全是以台湾经验做为题材。到美国写《纽约客》这种题材的时候,在创作经验上有什么不同?就是一个作者当他关怀的对象跟他所处的时空转变的时候,创作上是否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其实我写《纽约客》第一篇的时候,比《台北人》更早一点,就是《谪仙记》。我那时确实有心想把海外一些中国人的心态写出来。后来发现《台北人》更重要,就把《纽约客》搁下来写《台北人》,一写《台北人》就不能自已,一篇、一篇的把《台北人》写完,写完之后又时过境迁了。中间我也又写了一篇《纽约客》,但我觉得《台北人》更重要。写完《台北人》之后,我写一个长篇拖了很多时间,在三年前才又写了一篇《纽约客》,零零碎碎。我是有这个心,因为在美国的经验是我很重要的一部分经验,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我也希望把《纽约客》写完。 问:您说美国的经验对您很重要,可不可以讲一些? 答:美国经验很重要,主要是我到外国去以后感觉到对自己国家的看法,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外面的时候,在座也有许多朋友是从国外回来的,我想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特别感到一种眷念,而且看法也有了距离。我想,如果我不出去的话,可以对我们历史的看法因为身在其中而无法客观,但是到外面去以后,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命运更为关怀,可以说虽然我在外国,可是外国经验的重要,其实是在外国对自己国家的看法、想法的一种感念与成长,并不是说我在外面吸收其他的东西。当然,西方文化我在外面也学了,可是比起来还不如我在外面对我们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深思与反省。 问:记得您曾计划把《玉卿嫂》改编成电影,现在又把《游园惊梦》改编成舞台剧,都是小说的题材,改变成戏剧的形式,您对这种不同的形式有什么样的寄望?或者您对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认为它们对传述个人的思想、感情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答:《玉卿嫂》写的是一个很热情的女人。那种题材没法子搬上舞台,可是电影可以演出来。这篇小说我跟有些人谈起来说,我们中国电影比较缺少一些个性很强的女性形象和个人内心较激烈的刻划,所以希望把它改成电影也有这份心愿在里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