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快餐时代 (第1/2页)
快餐时代 A城,才子之乡,从古至今,进士、秀才层出不穷,我很是羡慕。 但我更羡慕的还是这儿有一片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是小西湖,但总该有西湖的模样吧!而且小则玲珑而美,乖巧而美。所以听说要到A城,我便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里有位如小西湖一般小巧玲珑的女孩,年纪大我三岁。古语云:“女大三,抱金砖”,我曾相信——那是在向女孩写出一封十多页的长信后等待日子里的美丽期待。 女孩是大学里班上唯一的老乡,原先我是不知道的。因为人笨,别人能一瞬间分辨出来和方言语调,我却总是辨不明。直到学校举行第一次中秋晚会的时候,大家写出明信片胡乱抽取的时候,我抽中了女孩写的祝福语“明天会更好!”,嚷着四下里找人,在晚会现场的一角落有人应了我,声音轻柔而富磁性,有种纤弱女子柔情似水的感觉。 循声望去,一个女孩坐在晚会第二排,白净的脸庞,别致的五官,搭配适当;粉红的衣服,系一块白色方巾。女孩见我大声嚷着她的名字,轻轻地站起来,像个被老师提问的小学生那般举起一只来“这儿。我凑过去,眼神突地游离开去,问道:“打哪儿来?” “C市” “C市?嘿!老乡,缘份啦,我是B城的。”因为前几日在班上的演讲比赛中得了个一等奖,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山里娃有一种自信的感觉,自然说话也不再那么拘束。 “我是A城的,老家在江边上。”女孩怯生生地说。 “哦,A城有文庙、西湖、豆花…”我如数家珍般报出了A城的一大通特产来。 女孩直是点头,不语,像西湖的荷花,亭亭于此,含苞待放,微风徐来频含笑。 我们按照大学老乡的名份、方式认真地交往,相约回家,互助互进。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位挺成熟的大姐,总上是想了很远以后的事,如毕业后的工作等。但有时也不乏女孩的脆弱,想家了会流露出一丝忧郁,特别是第一学期的周末,无事时也会沉思着流几滴眼泪,恰是符合了女孩多愁善感的特性。 我依旧像个阳光男孩,进入校团委、文学社,潇洒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而且很快大学的日子便过去了。当我们最后一次相邀回家的时候,大家都不忍了,泪水令人欲滴却又淹没在别离的寒寒暄与神伤中。幸好大家相隔为远,书信来往以及一起耍的机会还很多,我安慰着女孩,也安慰着自己。 至于初次相遇的明信片,我珍藏至今。 哦!对了,在我的抽屉里还有毕业后女孩给的几封信。当然我也记起了自己写长信,十多页,回眸毕业后几年来的历历往事,着实令人感动。 这事还得从千禧年的元旦说起。1999年12月份,同寝室的哥儿们元旦过生日,邀我过去,还说她要向我正式推出自己的女朋友,叫我这个昔日的“才子”不能孓然一人去。于是打电话给A城的女孩,叫她一同去,出乎意料,女孩欣然答应了,而且安排好行程:12月31日到她上班的地方,元月1日去。 相约在20世纪(但有人说1999不是)的最后一天,相约在女孩上班和乡镇,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个近乎不眠的夜晚。千禧夜,我们谋划着第二天怎样装扮情侣去骗哥儿们的细节;千禧夜,女孩说到她在学校的男朋友,时间和距离淡然了曾经的山盟海誓… 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我们在同学的面前假装挽着手,一副令人羡慕的亲昵甜蜜感觉。果真能以假乱真了。在D城的滨江路林荫道上,我们俯看长江水;在市中区的报恩塔前挽着手留下了永久的影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