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_第10部卷九百八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部卷九百八十六 (第2/5页)

,赵孝宰蒙授上开府,李昌运蒙授仪同。”身并见在者,并追在手敕教及还僧地符等勘验有实者。少林僧等先在世充伪地,寺经废省。为其有功翻柏谷坞,功绩可嘉,道俗俱蒙官赏,特敕依旧置立其寺。寺既蒙立,还地不计俗数,足明赍田非惑。今以状牒帐次,准敕从实改正,不得因兹狼有出没。故牒。 太原乡牒(大历十四年四月) 牒:县符称,得前同州?阳令王颜状:“乡名太原者,本因远祖乇,乇生卓。乇汉末为冀州刺史。卓在晋为司空、河东太守,薨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乇冢今在猗氏县西次郭门外,卓冢在临晋县东南解故城二里子孙因居河东,公私谱牒,遂著河东郡望。子孙始居之地,名太原乡。又按天后朝拾遗《陈子昂集》。有《中州司马济翁墓志》,云葬于长寿原。至今乡有太原号也。又按唐衣冠谱第是开元初敕柳冲修撰,载广州都督元?、幽州都督寿阳公方平更称太原王氏。顷属羯胡逆乱,百姓逃去。永泰元年,县司遂废省前件乡,并人户入解城乡。颜等今属孝理之时,宗望将坠,逢时不举。后嗣何知,望请复立太原乡名,且废解城之号。如解城故城临(阙二字)假乡标若太原名之不存,则宗无所据。伏请详览。如蒙矜允,仍望各牒诸县宗人知者。”临晋县百姓王颜等状,请改“解城乡”复名“太原乡”旧号,理崇族望,事协敦本,执案咨取处分。牒下所由者,中丞判下县具勘上者。得县申称,得里正程宪状:“太原乡去永泰元年,为人户破散,符下合入解城有实。伏请申上者。”具状录申者:“临晋县太原乡,去永泰之年并入解城乡,今王颜状请却复太原乡,执咨取处分讫下县,准状仍认散牒宗人知者。”中丞判:“亢宗务本,曰敬曰仁。克叶礼经,是为通识。准处分者。准符各牒知者。”故牒。 旌张孝子牒(贞元五年二月) 准式令旌表门闾。孝子润州句容邑人张常洧,居父丧庐墓所,生芝草一十二茎。二茎坟上生,并高二寸二分,盖阔一寸二分,紫盖茎。八茎坟侧生,并高二尺一分,盖阔二寸五分,紫盖茎。四茎并去坟六步,二茎庐屋内生,并高二尺三分,盖阔二寸六分,紫盖茎。右礼部奏:得史馆牒称:“得浙西观察使牒,得句容县申,得耆宿樊泌等状,前件人云建中四年七月丁父忧,其年十月,便被?徒跣,庐于墓侧,哀毁过礼,号恸将绝。去八月中,有前件芝草生。今礼制已终,犹居庐次。终身之感,起自因心。泌所告有前件至孝,感致灵物,可以敦劝风俗,不敢缄嘿者。”伏以润州孝子张常洧,渐于圣化,著纯孝之诚;通于神明,致嘉瑞之应。所宜旌表,以示宠光。庶令州里,风俗益劝。谨具本道观察使及史馆申牒事由如前。敕旨:宜付所司。 奉敕禁止三茅山樵苏牒(太和七年十月中书门下) 奉敕:句曲灵山洞宫所在,恭惟列圣,尝亦钦崇,宜禁樵苏,以申严敬。其茅山界内,并不得令百姓弋猎采伐,及焚烧山林。仍委州县切加禁止,牒至准敕。故牒。 牒郓曹濮观察使(咸通十年九月中书门下) 牒奉敕:邹鲁故乡,俎豆遗教。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温裕虽持戎律,宛有家风。属兵车之方殷,饰孔门以宏教,墙新数仞,庙设两楹,尽出私财,不烦公用,绰有馀裕,益见器能,已赐嘉奖,馀宜依。仍付所司,牒至准敕。故牒。 奉敕立青羊宫碑牒(中和四年中书门下) 金阙降祥,紫К接度关之状;瑶坛秘瑞,赤光腾发地之祥。粤有元符,留于古篆。当午夜而龙蛇摇动,六字分辉;后一年而狼武荡平,八?无事。克昭灵贶,获启中兴。考帝祖之微言,显神功于景运。得不标于道观,铭在蜀川,流传千百万年,纪我一十八叶。乐朋龟职司内翰,首冠近臣,妙回掷地之金,镂入他山之石。铺陈尽善,蔡邕当患于先知;述作无遗,子建何劳于独步?宜刊盛事,以证斯文。 大唐传载序 《书》云:“不有博奕者乎,犹贤乎已,斯圣人疾饱食而怠惰之深也。”又曰:“吾不试,故艺,试用也。”夫艺者,不独总多能,第以其无用于代,而穷愁时有所述耳。八年夏,南行极岭峤,暇日泷舟,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虽小说,或有可观。览之而喁而笑焉。 灌畦暇语自序 《灌畦暇语》者何?老圃腾颊之云也。尝忆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自许不落人后,亟起以干一旦之名,良甚苦辛,力尽志殚,仅能如愿。终以枯肠不贮机?,不能随世低昂。中年以来,渐识悔吝,顾胸中有所谓刮磨者蟠不吐,则更自惩艾,伏不敢发。乃知昔者所谓辛苦以求者,大可怪笑,非但无益,抑为有妨。 呜呼!大丈夫亦安往而失其贫贱者哉!于是决意勇退,脱谢缨弁。故邱之旁,有地弥?川,蛇行趋隰,土气沃衍。甘井在前,不病于汲除,治以莳蔬,咸曰宜哉。夫藉暄于春阳,射利者不争;资润于泉脉,乾没者不忌。而又继日以从事,其为力可以不匮;卒岁而计入,其为收亦足糊口。每风日好时,皋壤悦畅,负杖曳屦,暂出郊墅,比邻之人,偶相与立,曹相与谈,忽觉吻颐咄咤,故态横发。或童颠之叟,或粗有知识之少年,时时相顾,捧腹一笑,意虽不伦,弃亦可惜。因取而疏之,以其缘隙日乃有得也。故以“暇语”题辞。 尊胜经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从西国以至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惟有大士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言已,悲泣雨泪,向山顶礼。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不惮劬劳,远寻遗迹,沙漠地众生,多造恶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恶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