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讲以攻为守 (第2/3页)
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在这篇文童里面,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据正道而临有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那么这个话呢,我们也要分析,我们要问一问,曹魏有罪呜?没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统一,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清况下,谁能够平定天下,谁能够使天下重归统一,谁就是对的。那么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它们都是想恢复天下统一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从反面说,它们都想独霸天下,都不让人家来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它们都有问题。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我们要问,蜀汉就是正道呜?你说你面对曹魏“据正道而临有罪”你面对刘表、刘璋的时候,请问刘表、刘璋有罪呜?刘表、刘璋没罪,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你夺了刘表、刘璋的地盘,你夺了荆州、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所以这个说法,作为政治口号喊一喊是可以的,用来鼓舞蜀汉军民的士气也是可以的,别当真,当真就是书呆子。 何况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魏方面他自己认为有罪呜?他有负罪感呜?没有啊。曹cao他们是很困难,曹魏在建国的道路上也确实是坎坷不平的,困难重重,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有罪呜?不是的。是因为当时士族不支持。士族为什么不支持曹cao呢?一是瞧不起他这个阉宦遗丑,就是曹cao出身不好,宦官后代,清高的士族瞧不起他;第二,士族不喜欢曹cao的唯才是举,什么唯才是举,唯才是举就是不让我们当官嘛,那这个问题曹丕解决了。曹丕一接过魏王的爵位,马上就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保证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通过这个办法和士族讨价还价,达成政治交易,致使士族阶层都支持曹魏了。 所以胡三喜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那是不对的,诸葛亮不胆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马懿辈不可轻也。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第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变成了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他发展空间很小,他的发展只能往西走,只能去取益州。这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他选错了。但是他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崇山竣岭把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关起门来过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天下那是不可以的。所以田余庆先生说了十六个字,叫做“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你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设,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事都没做成。这个事情它不是谁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不是人力所为,用现在的话说,非人力抗拒之原因。所以蜀汉政权命中注定偏霸。“偏霸”这两个字是田余庆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精准,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在这个问题上,温庭筠的诗是说的很准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准确,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议,是有这么一个证据,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病逝退兵以后,司马懿打过来,过来以后巡视了诸葛亮留下的军营,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认定诸葛亮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马懿这个时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军。就是说诸葛亮治国是一流的,治军也是没有问题的,会治军不等于会用兵,对于他的用兵司马懿另有评价,这个评价在哪里呢?在《晋书·宣帝传》。原文是这样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是权变的权,就是他不能随机应变,他只能规规矩矩地打正规战,而一旦战场的情况发生变化,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说得难听一点,这等于说他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画外音]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然而他的北伐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言,是“积年无成”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那么这三个原因,诸葛亮自己清楚呜?如果清楚,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三个原因,他知道吗?这三点诸葛亮他心里清楚呜?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清楚呢?也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还有点乐观,但是也很谨慎,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么我们只好又问下去了,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你明明知道北伐是不能成功的,为什么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有证据呜?有,在哪里?《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怎么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