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讲祸起萧墙 (第2/3页)
以后,他还可以只身投奔曹魏啊,虽然他没有人马了他也是一员战将,他为什么继续往南跑呢?这不合逻辑。所以陈寿就做了一个结论,陈寿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就是我推测,陈寿也是推测,我推测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往北走去投降曹魏,要往南走,他是什么意思呢?他只是想杀杨仪。他为什么要杀杨义呢?陈寿推测是以魏延当时的地位、威望、功绩等等,如果杀了杨仪以后,接诸葛亮班的就该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接了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继续北伐了。所以陈寿说:“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魏延本意就是这个,他不是谋反。那么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魏延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讧,是窝里斗,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因此我们就又要提出一个问题来,这个魏延和杨仪他们又哪来的深仇大恨呢?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既没有谋反的实力,也不合乎谋反的逻辑,实际上是魏延和杨仪两个人的内讧。而事实上,魏延是蜀汉名将,智勇双全;杨仪是蜀汉文臣,很有才华。两个人一文一武,关联不大,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呢?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从何而来? 说起来大家可能要笑,没什么,什么事都没有。很简单,就是魏延这个人在当时蜀汉方面是最牛的,大概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可能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本事大、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客气气,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杨仪可能是一个书生,他还是有点书生意气,我凭什么就给你这个武夫让三分呢?偏不让。于是魏延就恨得不得了,居然就你这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两个人势同水火,水火不容,水火不容到了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能坐在一起说话,坐在一起说话就要吵,每次随便提到什么问题两个人就要争,争论到激烈的时候魏延就把刀拔出来,然后就在杨仪的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就是眼泪鼻涕横着满脸都是,哭得五花六道,泪人似的。这个时候只有谁能够止住呢,费祎,费祎这个时候就赶快坐到他们两个当中去,走开走开,不吵不吵…闹成这样。那么魏延又为什么这么牛呢?因为他是刘备生前非常器重和赏识的人。当年刘备征汉中,拿下汉中以后在汉中称王,称完王以后刘备撤军回成都,要留一个人守汉中。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要留的是张飞,刘关张刘关张嘛,关羽这个时候已经分兵守荆州了,那么现在又得了一块地方要守,当然最可靠的是张飞去守嘛。结果刘备破格提拔使用魏延,结果一军皆惊,所有人都吃惊了。刘备也知道大家是不回服魏延的,于是大会群臣,会上刘备就对魏延说了,寡人——这个时候刘备已经称王了嘛,寡人把重任交给了魏将军,魏将军打算怎么做呀?魏延站起来说,如果他曹cao倾巢而出,魏延愿意为大王挡住他,拒之;如果曹cao派一个偏将军率十万人马来进攻汉中,魏延愿意为大王吃了他,吞之。好大的气派,他当然牛嘛。问题是杨仪,杨仪也不是窝囊废啊,杨仪也是很能干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进行规划,筹集军粮,进行计算统计,安排部署,这样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都是杨仪在做。而且杨仪非常快,他就不假思索,斯须便了,一会儿功夫他的工作就办完了。所以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都是很赏识的,他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也非常欣赏魏延的骁勇。偏偏魏延和杨仪他两个又是死对头,所以诸葛亮也头疼,叫做“常恨二人之不平”也没有办法,这两个人谁都不能废掉,只好是尽量地让他们团结起来。但是他们不团结,最后闹到你死我活的这种地步。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狂妄,杨仪自负,两人是难容水火,以至于发展到内讧,最后以魏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这样,一代名将魏延身死族灭,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魏延一案到底是谁的负责呢? 历史学家的看法,多半倾向于是杨仪的责任,理由有四点。第一点叫做杨仪“以私愤杀大将,罪浮于延”就是杨仪出于个人的恩怨,杀了这样一员大将,他的罪比魏延的罪还大。第二点,魏延功不可没“夷其三族,亦太甚矣”就是魏延毕竟是一个对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这样一个大将,有大功,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诸灭三族这个事情太过分了。魏延当然有错误,你不服从命令抢先南下,你还把杨仪的后路断掉了,这都是魏延的问题;但是量刑不当,处分重了,处分这么重完全是杨仪的原因。第三点,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杨仪把魏延一家都杀了,你还用脚去踩他的脑袋,这个事情太过分了。第四点他们认为,你杨仪说魏延谋反,你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杨仪撤回成都以后是非常得意的,他认为第一个他把丞相留下来的军队安全地带回来了,他还把一个反贼给杀了,那这应该怎么样一下吧!谁知道没有怎么样,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蒋琬。而蒋琬呢,他在官场的资格他是比杨仪低的,杨仪原来的官是比蒋琬大的,蒋琬提拔到他上面去了,而且能力、水平杨仪都觉得蒋琬不如自己。那么蒋琬上去了,杨仪挂起来,弄了个闲职,相当于调研员之类的,反正是给了他一个职务,但是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军队的。所以杨仪牢sao满腹,整天气哼哼的,见了所有人都是没有好脸色,朝廷当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杨仪说话。只有费祎跑去安慰他,这个杨仪就大发牢sao,然后就把这个事情的前前后后絮絮叨叨婆婆mama讲了一大堆,讲给费祎听,最后他提出来说:早知道这样的话,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一块儿,造反算了。那么费祎就把这个话如实报告给朝廷,朝廷就把杨仪罢了官。那么杨仪还不安分,他就在流放的地方他又继续发牢sao,诽谤朝廷。结果朝廷下命令,把杨仪抓起来,杨仪自杀了。所以杨仪和魏延窝里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此案由杨仪负责。而且杨仪说的那个话,也证明了魏延不想谋反。因为杨仪说早知如此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他没说跟着魏延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