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咒法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第6/7页)
。接着再夺走眼睛,其次是耳朵。嘴巴、鼻子、头也通通夺走。结果,剩下的是什么?会剩下橘逸势吗?”“不,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很奇怪吗?”“哪里奇怪?”“我夺走的东西,全都是你先前说不是橘逸势的东西。既然如此,为什么你会消失不见了?”“不知道。”“这就是空。”“什么?”“那我再问你一次。”“嗯。”“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头、躯体、两只手臂、两只脚,全在那里。那是橘逸势吗?”“是。”“那么,如果是一具死尸,又当如何?”“什么?”“橘逸势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头部、躯体、两只手臂、两只脚,全都在那里。只不过它们依附在死尸之上,又当如何?橘逸势的死尸,是橘逸势吗?”空海问道。 “唔…”逸势呻吟起来:“我是儒者。”“儒者又怎样?”“以儒者的立场来说,答案只有一个。橘逸势的死尸,不是橘逸势。”“那正是空。”“空?”“那么,我再试问。”“又要问?”“橘逸势到底是什么?到底基于什么,让别人称呼你为橘逸势?”“唔…”“基于什么?”“唔…”“说呀。”“空海,你说。既然你问了,就应该知道答案。你快告诉我。”“是魂魄。”“魂魄?”“是的。别人称呼你的魂魄,叫作橘逸势。所谓橘逸势,指的是你的魂魄。”“晤?嗯。”“不过,逸势啊。就算是你是橘逸势的魂魄,你能只以魂魄向别人表示,这是橘逸势吗?”“不、不能。”“是的。基于此道理,你的魂魄与美丽、悲哀、喜悦这类东西的性质,是相同的。”“空海啊,你怎么说出如此毫无道理的话呢?”“绝非毫无道理。”“我完全摸不者头绪了。”“你听好,逸势,当你眺望日落时,内心会感受到美丽或悲哀的情绪吧。”“嗯。”“那么,你能从那日落之中,单独取出你所感受到的美丽或悲哀,给别人看吗?”“——”“怎样?”“不、不能。”“道理正是如此因为美丽或哀愁,并非存在于日落之中,而是存在你的内心里。”“存在哪里都一样,空海。因为不论是在日落中,或是内心里面,无论哪一边,人都无法从中单独取出悲哀或美丽给别人看,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这不是很明白了?”“所以呢?”“虽然不能取示于人,但美丽或悲哀却确实存在。不过,无论美丽或悲哀,都因为有日落和凝视日落的你的存在,才能存在于这世间。光是日落或你本身,是不够的。”空海凝视着逸势,如此说道。 【七】“换句话说——”逸势一边思索一边说道:“某个物体存在与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物体本身与感受到那物体的人心之作用。”“嗯。”“那我也是这样哕?”“没错。”“所谓橘逸势,指的是橘逸势的身体、手足、脸孔、声音,因为有了这些,才能存在于这世间?”“正是。”“这就是佛法所说‘色即是空’的道理吗?”“世间所有物,皆以这种形式存在着。不论你或牡丹花的存在,都基于空色不可分离的道理,而存在于这世间。”“唔…”逸势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怎么了?”“空海,你刚刚说过,这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空。”“嗯,我说过。”“那么,刚刚说过的人的情感,又是什么呢?浮现在人心的情感,也是空吗?”“是的,逸势。”“那么,悲哀是什么?人心被撕裂般的悲哀呢?”“逸势啊。所谓色,是指这宇宙存在的所有物。那不单是指人、牛、马、牡丹、石、蝶、雨、水、云这些。”“——”“浮现在人心的所有一切,也是色。”“——‘’“男人爱慕女人的情感,女人爱慕男人的情感,那也是色。”“憎恨也是吗?”“没错。”“悲哀也是吗?”“悲哀也是色。色即是空。”“色即是空吗?”“因此,悲哀也是空。”“空海,倘若如此,倘若悲哀是空,那么,人的悲哀可以消解吗?”逸势问。 空海望着逸势,然后徐徐摇头。 “逸势啊,即使理解了人的悲哀本然是空,也无法消解悲哀。”“——”“事情正是如此,逸势。”“空海啊,你刚刚不是说过,正因为人心的情感无止尽,才需要佛法?”“说过。”“倘若悲哀也是情感的一种,那么,不是可以借由佛法消解吗?”“办不到,逸势。”“为什么?这么说来,佛法无能为力?”“没错。佛法无能为力。”“怎么回事?”“在统辖这个宇宙的法则面前,所有一切都是无力的。连佛法也不能例外。因为佛法自身已言明,佛法是没有力量的。这就是佛法。”“——’“逸势啊,所谓佛法,就是这宇宙的法。那个法与这世间一切紧密贯连。”“——”“法也算是答案之一。”“答案?”“世间一切都会变化。”“变化?”“持续不断地变化。无论任何物事,都无法永恒存在于这个世上。”“——"“譬如,花会开会落。人无法青春永驻。人会衰老然后死去。非人独然,虫、马、犬、树也一样。”“我也是吗?我也是这样吗?”“没错。”“空海,那你呢?”“我也是。”“——”“不论是谁,青春不可能永远停留于其rou体之上。”“那么,这张书桌呢?”逸势手指着眼前属于空海的书桌。 “书桌也是。”“石头呢?”“石头也一样。”“那么,山怎样?”“山也一样,在这法的面前,不可能永远是山。”“这天地怎样?”“天地也——”空海断然地说道:“即使天地也是如此,不能经常以一种形式持续——”“——”“人会衰老。山跟天地也会衰老。会一直变化。对人来说,山和天地看似永恒存在,那是因为人所生存的时间,和山、天地所生存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山和天地生存在比人更巨大的时间之中。 因此,人的尺度便无法度量山、天地。”“——”“逸势啊。在这法的面前,连佛陀也不例外。”“这——”“释尊不也会老、会死吗?连佛陀也逃不开如此的命运。”“那么,佛法究竟是什么呢?空海。”“连释尊也会老、会死,这就是佛法。”空海提高声音说道:“你听好,逸势。 就算理解了佛法是这天地之法,也不表示人可以永生。”“——”“道理是一样的。”“什么道理?”“关于悲哀。”“喔。”“也就是说,就算知道悲哀是空的道理,悲哀也无法消解。逸势——”“什么意思?”“人会逐渐老、死。任何东西都不能在这世上永存。悲哀也不能因为理解了天地之法而消失。清楚明白这样的道理——”“会变成怎样?”“人才可以面对悲哀。”“——”“人才可以视悲哀为同类,而接受悲哀。”“——”“逸势啊,你放心好了。即使是悲哀,也无法永远持续下去。了解这层道理,人才可以和悲哀共存。”“——”“可是,逸势啊。”“什么?”“和人的一生相比,悲哀有时会持续得更长久——”“你指的是什么?”“贵妃的事。”“贵妃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