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终卷之章长安曼陀罗 (第4/8页)
倘若带来的钱花光或被偷了,也只有饥寒而死。 即使钱用光了,在此长安宗教界,空海已是宗门最上位之人。 自己却什么都不是。 也没赚钱本领。 不,饿死之前,或许,自己会不停地思慕日本、思乡而死吧。 “变成孤单一人,我大概会发狂而死吧。”逸势走投无路地说。 逸势本来面向空海,继而转向高阶真人。 “拜托您了。”逸势俯首致意。 “在下橘逸势也想请愿返回日本。”逸势眼中,扑簌扑簌落下豆大的泪珠。 一旦说出口,再也不可抑止。 逸势像个孩童般耍赖“拜托您了。”“拜托您了。”双手扶地如此说。 这位心高气傲的男人,在空海以外的人面前,露出这样的姿态,倒是头一回。 那东海小国。 小国之中的小小京城。 京城之中那更小更小的宫廷世界。 逸势不顾羞耻地想回去,回到那个逸势曾经瞧不起的世界。 “拜托您了。”逸势说。 【八】此时,空海所写上陈皇帝的奏文,见诸《性灵集》。 题为《与本国使请共归启》。 留住学问僧空海启。空海器乏楚才,聪谢五行。谬滥求拨,涉海而来也。着草履历城中,幸遇中天竺国般若三藏,及内供奉惠果大阿阖梨,膝步接足,仰彼甘露。 遂乃入大悲胎藏金刚界大部之大曼荼罗,沐五部瑜伽之灌顶法。 忘食耽读,假寐书写。大悲胎藏金刚顶等,已蒙指南,记之文义。 兼图胎藏大曼荼罗一铺。金刚界九会大曼荼罗一铺(及七幅,丈五尺。)写新翻译经二百卷,缮装欲毕。 此法也,则佛之心国之镇也。攘氛招祉之摩尼,脱凡入圣之墟径也。是故,十年之功兼之四运,三密之印贯之一志。兼此明珠答之天命。向使久客他乡,引领皇华。白驹易过,黄发何为。今不任陋愿。奉启不宣。谨启。 须臾之间,空海写就此篇奏文。 文章虽短,却言简意赅。 所谓“十年之功兼之四运” 说的是空海的自信吧。 “四运”即四季之意,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一般需花费十年习得的事,自己一年功夫便完成了,空海不怕难为情地写道。 “白驹易过,黄发何为。”岁月犹如白驹易过,转瞬间,青年黑发骤黄,变成了老人——此话已超越单纯修辞,而是空海亲身的感受吧。 【九】空海完成奏文三天之后,逸势一脸憔悴,来到空海住所。 “写不出来。”逸势开口。 写不出奏文。 该怎么写呢?逸势一点头绪也没有。 “昨天,在鸿胪馆拜读了你的大作,真是精彩啊。可是,我该怎么写?完全理不出头绪来。”逸势失魂落魂地叹气说道。 空海有回去的理由,他已完成留学目的。 逸势却没有。 这不得不考虑到,空海求取佛教和逸势求取儒教的不同。 所谓佛教,它既是一个思想体系,也是一种仪式,也有灌顶传法作为证明的作法,儒教却没有这样的东西。 如果此奏文失败,便没有后续了。 空海将偕同高阶真人回国。 至于下回遣唐使船何时会来,谁都不知道了。 逸势从日本启程出发时,便已传出“废止遣唐使船”的言论。 “下回,何时会来,就不知道了。”高阶真人曾对逸势说。 事实上,下一回的遣唐使船,要到距此时三十二年后的承和五年(八三八年)才来,对空海来说,此时若不回去,将无缘再度踏上日本土地。 结果,逸势写不出半个字,便前来空海住所。 “空海啊,拜托你!”逸势俯首致意。 “你帮我写吧。”逸势脸颊消瘦,双眸却散发出亮光。 这个时代,习惯上,代笔是自然可行的。 当时,文字读写,并非像今日这般普遍。有人能读不会写,即使会写,大多数也只能写几个字。舞文弄墨,是一种特殊才能。 然而,逸势以日本留学生身份来到大唐,必然兼备读写之才。 在大唐,也有人称他为“橘秀才” 这样的逸势请托空海代笔奏文,大概也是万不得已了吧。 “目前为止,你写的文章,几乎无事不成。在福州时也是这样。”逸势说的,是空海、逸势所搭乘的遣唐使船,遭到暴风雨袭击,干辛万苦好不容易抵达福州的事。 “那时,葛野麻吕写了好几次奏文都没有效果,你提笔写了后,不就上陆了吗?”逸势认为,空海写的字句、文章,具有撼动人心的咒力。 “拜托啦。”逸势恳切请托。 “这样做,好吗?”“当然好!”考虑了片刻,空海说:“这个很难办。不过,总有办法可想吧。”“有吗?”“嗯。”空海点了点头之后,思索般环抱着胳臂。 “这事没有第二次。如果想一次过关,这通奏文,内容对你来说很不利。”“没关系。”逸势坚决地说。 “那我就帮你写,只是,我和你的奏文笔迹不能一样,所以,我写好之后,你得再誊写一次。”“应该如此吧。”“到时候,你可别恨我。因为我现在要写的内容,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你写什么,我都不会恨你,现在就帮我写吗?”“现在写,早点上呈比较好吧。”说毕,空海便就地写起逸势的奏文。 此一文章,以《为橘学生与本国使启》为题,同样见诸《性灵集》:留住学生逸势启。逸势,无骥子之名,预青衿之后。理需天文地理谙于雪光,金声玉振缛于铅素。然今,山川隔两乡之舌,未遑游槐林。且温所习,兼学琴书。日月荏苒,资生都尽。此国所给衣粮,仅以续命,不足束修读书之用。若使专守微生之信,岂待廿年之期。非只转蝼命于壑,诚则国家之一瑕也。今见所学之者虽不大道,颇有动天感神之能矣。舜帝抚以安四海,言偃拍而治一国。尚彼遗风,耽研功毕。一艺是立,五车难通。思欲抱此焦尾,奏之于天。今不任小愿,奉启陈情,不宣谨启。 “山川隔两乡之舌,未遑游槐林。”日本和大唐之间,迢迢山川阻隔,自己还未能通晓语言——空海帮逸势这样写道。 而且“资生都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