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安倍仲麻吕 (第2/13页)
芽。 新芽很快地伸展开来。 一片、两片、三片,叶子愈长愈多,也愈长愈大。 叶子沙沙作响逐渐茂密,仔细一看,叶影下有个花苞。眨眼之间,花苞渐次膨胀起来。 “喂,空海你看——”逸势叫道。 此刻,花瓣已幽幽绽放,几次呼吸之间,饱含湿气的花瓣,已恬静地开放出又大又艳的红花来。 原来是一朵沉甸甸的大红牡丹。 “空海,有人!”逸声高声尖叫。 定睛一看,某个拇指般大小的老人,正襟危坐在方才绽放的花瓣中,正仰望着空海和逸势。 毕恭毕敬地向那老人行了个礼,空海镇静地说:“丹翁大师,久候大驾光临——”“丹翁?”逸势重新探看花瓣,只见那丹翁仰望两人,正吟吟地微笑着。 “我们已中了那家伙的法术了吗?”逸势惴惴不安地问道。 “逸势,我们就好好接纳丹翁大师的盛情吧——”空海也浮出微笑,转向丹翁问道:“是我去找您,还是您移驾过来?”“空海,你想来吗?”“在下乐意得很——”空海慢条斯理地起身。 “喂、喂…”逸势略微躬腰,呼唤空海。 “逸势,你也来吧。这可是干载难逢的经验——”“你说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啊?”“你先起身,站到我身旁,闭上双眼。”空海说毕,逸势提心吊胆地起身,站到空海身旁。 空海握住逸势的手。 “闭上双眼。”“喔。”逸势闭上了双眼。 “听好,我说走时,你什么都不要想,跟我一起向前跨两步就行了。”“嗯。”“听好,走…”逸势被空海挽着手,向前跨出一步、两步。 “现在,睁开眼睛。”听从空海吩咐,逸势睁开双眼,人竟已在那牡丹花瓣之中了。 如同屋舍般巨大的牡丹花中央,空海和逸势并肩伫立。 两人前方,丹翁坐在***粉末散落的花瓣上面,静望着空海和逸势。 轻漫的红光,环绕着两人。 对面隐约可见方才空海房间的模样。 空海在丹翁面前缓缓落座。 逸势也学空海,坐到他身旁。 “我正猜测,大师今晚可能会出现。”空海向丹翁说。 “喔,为什么?”“李香兰宅邸遗失了晁衡大人的信件,此事莫非是丹翁大师所为?”“哈哈——”丹翁开心地笑道:“你都知道了?”“得知信匣里的东西不见时,周明德惊讶万分,那时我就猜测,应该是丹翁大师了——”“的确,那封信已落入我手中。”丹翁左手伸进怀中,取出一轴信卷。 “就是这个。”丹翁将信卷递给空海。 “依照约定,我想请你为我读信。”逸势一听此言,惊讶地望向空海。 “喂,喂,空海,所谓约定,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约定,只要丹翁大师能拿到晁衡大人的信,我就要为他读信。”“什么?!”“待会儿我再跟你详细说明。”空海视线自逸势转至丹翁身上。 “拿去吧,空海——”空海伸手接过丹翁递来的信卷。 信卷贴着题署的纸签,上面用大和语写着一行字:奉玄宗皇帝之命,倭国遣唐使安倍仲麻吕携太真殿下共赴倭国。 纸签文字是以汉字为发音记号的万叶假名。 从旁探看的逸势当然也可以看到那些字。 信卷外面以麻绳捆绑。空海仔细解开麻绳,慢慢打开信卷。 信卷上写的是,发生在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之间的怪异故事,空海以清晰的思路,开始念出那封信。 【二】安倍仲麻吕的信。 太白大兄足下:尽管在下才疏学浅,基于下列理由,我仍决意写下这件事。 下面所要叙述的,虽是我个人亲身经历,却也是值得纪录的、不可思议的奇幻之事。另者,我且认为,若不写下来,这件事将随相关人士之死,全部埋葬于历史的阴暗中。 此事诚为大唐帝国巨大花影,乃一朝之秘事,即使如我,也难以窥知其全貌。 我只知道,诚如上述所言,如果我不写下来,这令人惊叹之事,将自世间消失不见。至于事情全貌,以后只能凭人想象了。但我认为,即使是故事的一部分,只要能撰写成文,仍有其一定的存在意义。 更直率地说,无论如何我都得写下这事。因为此事与大唐最高权力者的秘密相关,而我正是涉入其中之一员,对我而言,无法透露给任何人知道而撒手人寰,那将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 此种心情,大兄应该可以理解吧。 你读到这封信的机会有多大?我完全不知道。就算有机会吧。 也不明白你能否读懂日本国的文字?或许你没办法读。但我仍然想用以你为收信人的形式,写下这封信。 请原谅我,必需以即将遗忘了的故国文字,书写这封信。以此种文字形式来揭露大唐帝国的秘密,实感歉疚。原因是我记录此一秘密的目的,纯粹因为我无法将之埋藏内心之中,而不是为了让谁阅读而写的。 大唐国内能读通这封信的人,或许很少吧。我想,在你如今所在的当涂县应当也没有这样的人。但即使如此,这封信,我还是要以你为收信人。 以日本语言书写这封信,牵强附会地说,是因为吾国与此事未必完全无关。 以大兄为收信人,则因你与这件事多少也有些牵连。 玄宗皇帝、肃宗皇帝均已驾崩,高力士也不在人间了。不仅此事件的当事人,就连你、我及稍有瓜葛的许多熟识,也都依次将告别人世。 算一算,我也已六十二岁。 来日毕竟无多矣。 唉——如此动笔写信,我才发现,竟然有这么多话自我内心絮叨吐出。 我曾一度返回日本未果,而又再踏上这块土地,这或许是天意安排,要我写下这封信的吧。回到长安后,我即拜读了大兄所写的《哭晁卿衡》诗。 你我相遇,究竟是何时呢?记忆所及,当系天宝元年的事。 你因与高力士不和而离开长安,是在天宝三年(译注:公元七四四年)。仔细数算,我们已有十八年未曾谋面了。 与你在长安共度的时光,不过两年光阴耳。现在却还能持续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