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9·关原合战_第六章讨伐上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讨伐上杉 (第4/5页)

一事,在上杉氏已是尽人皆知。图书遂道:“中纳言的意思,鄙人已十分清楚了。回去之后,在下会把大人的意思如实转达内府。”

    “好,除此之外,我无话可说。远道而来,辛苦了。山城,好生款待,然后打发他们回去。”

    兼续表情僵硬,不情愿地施了一礼“山城有一封回函,希望二位能代我转交给丰光寺住持。有劳二位。”山城守话犹未完,景胜已拂袖而去。

    内府是否看错了上杉景胜?伊奈图书甚是疑惑。听了景胜的一番话,直江兼续书函的内容不难想象。即使兼续在给承兑的回函中为主人的无礼致歉,也不能说上杉氏并无敌意。

    “大人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上杉氏始终在越后拥兵自重,甚至不把天下放在眼里。”若不这么汇报,家康恐会失算。家康虽早已洞悉三成的叛心,但绝未料到上杉景胜居然也敢如此无礼。正是为了试探景胜的器量,家康先前才未大张旗鼓行事。

    二人怀揣兼续写给承兑的回函,昼夜兼程赶回大坂。当回信被打开时,在场的除了承兑,还有家康、本多正信。

    最先入眼的竟是这么一句:“上杉氏兴亡在此一举,还请三思…”这不是承兑绞尽脑汁写的那句话吗?

    众人都盯住承兑,伊奈图书自然也不例外。刚读了几行,承兑就脸色发红,手不停发抖,脸与嘴唇痉挛不止,其状令人不忍目睹。承兑很少如此狼狈,当年在秀吉面前宣读明使册封书,当读到“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他的反应就如今日。意外的是,家康和本多正信并不甚惊讶,承兑花了一刻钟才好不容易读完书函,随后把它默默交给家康。承兑读信时,家康既不发笑,也不问什么。

    “口气似不轻。”家康戴上眼镜——这是今年正月茶屋四郎次郎送给他的,靠在扶几上展开书函。也难怪承兑会脸色大变,直江山城守兼续的这封书函,一开始便甚是无礼,几乎全是揶揄之辞,完全把承兑当成一个无知幼童。

    “关于吾领,世上确有不少流言,以致引起内府猜疑,实不足奇。太阁生前,京城和伏见之间就流言不断。更何况会津地处偏僻,我家主公又是小辈。大师实是过虑了…”

    既然把比自己年长六岁的主君都说成是小辈,又会把承兑当作什么?出于多年交情,承兑才费尽心机给他写了那封书函,可他却讥讽承兑是狗咬耗子,真是狂傲至极!

    家康微笑道:“住持大师,这并不是写给您的书函。他知道我也会读到这封信方故意这么写。大师不必着恼。”说罢,他乐滋滋读下去。

    伊奈图书不时偷偷瞟一眼家康,对于家康的平静,他颇为不解。他本以为家康一看到此信,定会勃然大怒。可家康非但不恼,还不时露出微笑,甚至摇头晃脑,读得津津有味。

    读罢,家康把信函放在扶几上,对本多正信道:“佐渡守,看来直江山城非寻常人,思虑敏捷,条理清楚。”

    “啊?”没等本多佐渡回应,脸色苍白、浑身发抖的承兑伸长了脖子“如此无礼之言,内府…还称扬?”

    家康缓缓点头:“确甚是无礼。家康有生以来,还从未读过如此无礼的书函。”

    “是啊。贫僧读到一半,便想撕个粉碎。”

    家康并不理会承兑,单是对正信继续道:“信里说了这么几点:其一,让丰光寺莫要担心。其二,景胜前年刚换了领地,就立刻进了京,好不容易回去,又要他进京,怕耽误本领政事。连处理本领政务都被认为是存异心,真正不可理喻。”

    “说得有理。”本多正信表情古怪地附和道“这么说,他认为大人在故意刁难于他?”

    “正是。”家康轻轻点点头“其三,函上说,景胜写誓书写腻了,无论写多少也无人会信,他不想写了。另,自太阁以来,景胜就以忠厚正直闻名,迄今没有任何变化。这些与一般男儿有别。”

    “哈哈,一般男儿,他指的是大人您?”

    “或许是。他还说,景胜心存异志云云,纯属故意诽谤,我只是一味听信谗言,却不去查明真相,实在有失公允。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佐渡。他咬牙切齿讽刺我道,加贺肥前守一事能够顺利解决,我真是威风八面。还说,增田和大谷等人,他有事会与他们联络。至于神原和本多佐渡,就不必了。”

    “他连在下都信不过?”

    “当然。他说,你们只会相信堀秀治一面之词,完全是误导我德川家康。你们究竟是德川的忠臣还是佞臣?让我好生思量。佐渡,你到底是德川佞臣还是忠臣?”家康说笑道。

    本多佐渡挠挠鬓角,苦笑起来:“既然我等侍奉的是器量如此的大人您,自是黯然失色了。”

    家康笑着把书函丢给正信:“你最好也读读,想必对你会有所助益。”

    正信拾起来,毕恭毕敬地读完之后,又传到伊奈图书手上。

    展开书信一看,图书不禁全身僵硬。如此大胆、如此不加掩饰的书信,他是第一次看到。把自己的主君称为“小辈”的兼续,完全不把家康放在眼里。函中称,延缓进京完全是因为武备。京城武士如今都被瓷器等名物迷住,乡下武士则在准备枪炮弓箭之类。这定是民情不同,风俗各异。他还问,照上杉氏的实力,景胜当具备什么样的军备?若连上杉氏置备与身份相配的军备都惧怕,实乃小肚鸡肠。无论是修路还是架桥,只不过是武备之步骤,至于来年或后年出兵朝鲜一事,谁会相信?真是可笑至极。

    让图书更为惊诧的,则是此信末尾言道:“无须多辩,我家主公断无叛心。不进京,完全是有人从中作梗。只有内府彻底明查,方可成行。纵然是背叛太阁遗言,撕毁誓书,抛弃少君,甚至与内府翻脸,夺取天下,那又能怎样,亦是难以摆脱骂名。身为谦信公之后,焉能忍受此辱?上杉氏深知反叛之耻,绝不会如此愚蠢,请不必担心。只是,若内府听信谗言,意图不轨,撕毁誓书又有何妨…”

    图书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家康曾说过,要估量直江山城器量,可这封书函却像是直江山城在试探家康器量。此函逐一驳斥了承兑。承兑的书函拖沓冗长,兼续却痛快淋漓,只要他们认为有理,甚至不惜与家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