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江湖异闻录 (第3/6页)
什么地方,现在却仍然是一个谜。 不要说找不到孙文,就算是找到了,按老孙的脾气,这次起义也要移到广东广西去搞…总之,同盟会也好,暗杀团也好,六龙山也好,洪福齐天党也罢,兄弟们只能是自己顾自己,先给对方两枪再说吧! 四路清军并举,众家兄弟皆溃。 姜守旦兄弟首溃于浏阳,次溃于枨冲。 大哥龚春台首溃于浏阳,次溃于南市街,不得已退守牛石岭。 龚春台退守牛石岭,竖起都督大旗,一支在上栗市为清兵击溃藏书网的会党残余部队急急赶来,就在这节骨眼上,那清兵却端的缺德,竟然射出一粒流弹,无巧不巧,正命中会党的火药储存处,只听轰的一声,惊天动地之际,十数条好汉被炸得尸骨无存,余下的兄弟们吓破了魂胆,顿时惨叫着狂奔起来,龚春台部阵脚大乱。 同盟会倪映典、赵声顺势推进,龚春台与廖叔保并多名大哥落荒而走。 12月30日,洪福齐天党大哥姜守旦在战斗中负伤,率残部两千人退入江西义宁州,未几,同盟会的倪映典与光复会的赵声追至,兄弟散尽,姜守旦九九藏书网也不知是被倪映典逮到了,还是被赵声抓住了,总之是没跑掉。 龚春台、姜守旦并刘道一俱为清吏所俘,慷慨成仁,众家兄弟战死并为清兵事后缉杀的,超过一万之众。 但是会党兄弟们说,龚春台与姜守旦此二人早已逃走,最多只能算是失踪。此后的哥老会,另有异人冈头樵渡海而来,入主哥老会,再次掀起声势浩大的江湖风狼,这是后话。 此时尚有广东来的三名兄弟,杨卓恢、廖仲璠及李发根,此三人潜入上海,准备配合龚春台的洪江会拿下南京——正在讨论三人如藏书网何拿下偌大一座南京城时,忽有哥老会兄弟萧亮、刘炎来到,请三人去扬州开会…革命党的会多,所以三位兄弟丝毫未起疑心,兴冲冲地赶了去,到得扬州就被下了大狱。 哥老会兄弟这番轰轰烈烈的壮举,孙文是在读报的时候看到的,孙文说: 当萍醴革命军与清兵苦战之时,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拼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泪,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若莫甚焉。其雄心义愤,良足嘉尚… 因为九九藏书网心情过于激动,咸少写诗的孙文为了追悼牺牲于萍醴浏之役的同盟会成员刘道一,特地写了一首诗: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孙文兴奋,当时的国人却是几乎到了亢奋的程度。 只不过,国人的亢奋跟飞天入地的哥老会兄弟们无关,让老百姓兴奋的是一个女人,一个美貌到了极点的绝代名伶: 杨翠喜! 党人喜欢的是拳头,百姓喜欢的却是枕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第5节会捞钱的才是好干部 绝代名伶杨翠喜走入历史,构成了时代特有的风景,起因是袁世凯贪污一案。 关于袁世凯贪污,这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你看这家伙每天在朝堂上蹦来蹦去地撒欢,满世界就显着他一个人儿了,如果不是为了捞钱,他干吗又是修铁路又是办工厂?除非他疯了! 为了捞钱,这家伙甚至连盐政都把在了手里,敢情咱们大清国就没别人了,这么一个大草包,一人竟然兼营了九个大肥差,难怪这大清国总是搞不好…群众议论纷纷,报纸上也时常透露点内幕消息,含而不露地告诉大家,最近袁世凯又捞了多少多少… 最近一段时间是盐政,听说这一次老袁可没少捞。 举报信雪片一般地飞往朝廷,慈禧太后也有点沉不住气了。虽说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可袁世凯你也不能太过分了吧! 查!怎么也得给袁世凯一点教训。 朝廷派出官员,开始清查袁世凯的盐政,这一查可不得了,查出了袁世凯的大问题! 这问题可实在是太大了——账目上未短一文,反倒是多出来几千两银子。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查账的官员心里困惑,重新再查第二遍,还是多了几千两银子,再查第三遍…有点醒过神来了。原来袁世凯九九藏书这厮,用现代西法管理盐政,政务清晰,账目简捷,不像此前的官员账目上一塌糊涂,再加上袁世凯用了一大堆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海龟——连那个割了孙文皮包,盗走巴黎同盟会盟据的汤芗铭,都喜滋滋地在袁世凯这里吃饭,这家伙斗胆开罪革命党,对朝廷这边犯有谋逆罪,对革命党犯有叛盟罪,如果不是袁世凯收留他,他哪还有饭吃? 所以有这么一大群被袁世凯捏住小尾巴的能人替他干活,袁世凯根本用不着贪污,照样捞得盆满钵满… 总之,查账的结果,居然是查出了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袁九九藏书网世凯这一手,好险没把朝廷众臣活活给气死。 真是太欺负人了,这个袁世凯捞到这种程度,却还是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大家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反倒都是贪官…什么世道! 群臣是恨死了袁世凯,朝中最穷最穷的军机大臣矍鸿幾,气愤之下,彻底与袁世凯断绝了关系,明确反对立宪,原因是受不了袁世凯这个家伙了。 要知道,矍鸿幾那可是付出了举家食粥的代价,才勉勉强强混了个清官之名,这袁世凯天天大把大把地花钱,疯了一样玩女人,他居然也是清官,这不是骂人吗? 但是这次账目清查,却让许多皇族成员对袁世凯刮目相看,概因皇族是吃俸禄的,袁世凯既然有如此赚钱的本事,那么也不是非要骂他不可…遂有镇国公载泽——也就是曾经出国考察的五大臣之一,对袁世凯开始有了好印象。 载泽对袁世凯有了好印象,正是因为他出国考察的原因,他所到之处,听到洋人们对袁世凯赞不绝口,被洋鬼子们忽悠得久了,载泽不知不觉就着了道,立场就开始出现了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