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谭嗣同1 (第1/2页)
谭嗣同(1) 清末,中国留日学生好作一种恣肆狂放的绝句,号称“浏阳体”浏阳指谭嗣同。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卷云《谭嗣同传》记,谭在狱中有一首题壁诗: 掌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即所谓“浏阳体”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曾谈此诗,说日本人曾以诗配谱成歌。大致其时留日学生,无不能诵此诗,亦无不从这首诗中去想谭嗣同的丰采。而“两昆仑”说,则又往往成为谈之不倦的话题。 “昆仑”自是指唐人小说中的昆仑奴,对“保皇党”而言,凡帝党皆为光绪的昆仑奴。所以两昆仑的说法不一: 一、梁启超说:指康有为及大刀王五;去者康而留者王。 二、一九五六年有笔名“忘机”者,在香港一刊物撰文说:“谭诗中所谓之两昆仑,无疑是指死者与行者。以程婴期任公,以杵臼自任。文义甚明。且任公告我,亦如此说。”据此,则梁启超指“去”之昆仑为康有为,自是出于尊师之义。 三、谭嗣同之孙谭训聪,谓“两昆仑”乃指其家仆人胡理臣及罗升。 四、陶菊隐之说最玄,谓昆仑即武侠小说中的昆仑派,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 但据中央研究院院士黄彰健考证,此诗实经梁启超窜易。黄引唐恒《戊戌记事八十韵》,证明《绣像康梁演义》中林旭被难前所吟的第二首诗,应为谭嗣同原作。唐恒字照青,河北盐山人,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为光绪十五年己丑会试同年。其时官刑部主事,当是派在秋审处任职,所以得参预此狱,且为主办司官之一。诗中叙六君子被难后“吏人返事讫,流涕对我说。役卒呈数纸,云是狱中笔(原注:谭杨入狱均有诗)。”则谭虽有诗,非题狱壁。“演义”中所说记林旭两诗的第一首: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慰难酬国士恩。 欲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 “千里草”指董福祥“本初”谓袁世凯。陈石遗断言此诗确为林作无疑。但不一定为入狱所吟。第二首经黄彰健考证为谭嗣同所作者如下: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据黄彰健释此诗如下: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趾怜张俭”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直谏陈书愧杜根”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手掷欧刀向天笑”《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剑亦可称为刀。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