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男虎女豹教大班 (第3/6页)
中心,那就是“牛” 中井出生的岛屿,是在昭和六年被政府指定为“国家天然保护物”——见岛牛的产地。这是一个人们正在担心它会绝灭的日本国特有牛种。 “手盐”一词,是指用于拈盐,并将其喂给牛马的意思。 对于牛来说,它每天需要体重的百分之三、四的干草。而干草中则必须含有百分之零点五的盐分,就是约七十克左右,大概有一汤匙。而对于耕地或干其它活的牛,则需要更多的盐分。 所渭“手盐”并不是将盐放人饲料中,而是放在手上,让牛舐食,以示对牛的疼爱。 在关西一带,把将菜分开的小盘子也叫“手盐”而且那儿的方言叫做“手坂盐”意思也和上述的差不多。 看来,人和家畜没有区别,却需要手拈盐。这“手盐”一词,也便有哺育万物的意义。 中井在自己心中拼命地想啊想着。 ——牛。 他知道从出土的骨骼化石推断,牛来到日本大约是在弥左时代。当时的外域人将牛带到日本,就标志者水田农耕时代的开始。 从此以后,牛凭它农耕、搬运、食rou、取奶等用途,而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从公元六世纪开始,佛教的传入,食牛rou遭到禁止以致奶酪、乳制品等,也越来越少了。 牛最早的历史,还可追溯到观来石窟的壁画。那壁画已有一万二千年的历史,它们描绘着人类对牛的饲育发展史。 在古代,有于有了牛,人类才开始了膛耕生活。各民族的祖先们都把视为非常神话的东西。古代巴比伦的伊府踏努女神,古代埃及的伊希斯女促,希腊的德麦特尔女神,罗马的克勒斯女神,印度的斯巴女神——所有这一切,全是象征农耕果实的女神。 而这些神灵视为神圣之物的,是牛。 当然要是有人偷牛、或杀死、弄伤牛等,是要被判处死刑的。 古代北欧神话就认为,是具有灵性的牛,在舐咸冰块时,创造了神。 《旧约全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大英帝国的印章是一只独角兽,而独角兽在《旧约全书》中,被称为“野牛” 古代埃及神普塔就被认为是一只黑色牡牛的化身。人们制了一只石雕的牡牛,让它伏在地毯上,而且还为它专门建了一座宫殿,将其供奉起来。 《在日本书记》书中,也有写牛的场面。书中写道,农耕神的保食神,由于受到夜见尊神的嫉妒而被杀害。但从他死去的身体上却冒出了各种谷物的幻苗,在他的头上又冒出了牛和马。于是人类赖以生存。 家畜文化史的权威,翰博士也谈到过牛。 他认为古代农耕的神是月亮,指示人们把月的圆缺,看作时间的变化。并作为农耕的基准。 因而无论那个农耕民族都是信仰和崇尚月亮的。为此,人们把拥有与农历十七日的月亮(日本叫着三日月)形状相似的头角的牛,就当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总之,哺育万物之源,是人们用“手盐”喂养的牛。 而“手盐”本身,又有“哺育万物”之意。 中井从在老家时喂牛的经验中,就已清楚地知道“手盐”的含义。如今,他又读了大量有关牛的书籍。于是,他想借虚幻的宗教名称,借“手盐”所具有的“哺育万物”其含义,来使“手盐教”扎下根,得到发展。 手盐、手盐、手盐——中井简直陶醉了。 他还想出了可以在手盐教中倡导乱yin的事。 野生的牛马一代能产三至四头牛、马仔。人类应该效仿牛马这种充分的豪爽性。比如牛在四岁到八时还是旺盛期,而这种年龄的牡牛一头能够怀孕八十到一百头牡牛仔,这就说明性交能带来财富。于是中井想到了用性交来直撑手盐教的教义。 中井在四处奔走,鼓吹创建“手盐教”时,突然又想到那些尚未卖掉的、埋藏着的可卡因将来会有巨大的作用。 人们认为,第三次宗教狼潮是从昭和四十八年开始的。 正当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到了飞速发展的最旺盛时期,但这时,全世界都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顿时人心惶惶,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不安起来。 明治以后,日本总共兴起了三次宗教热潮。但是一直到第二次宗教热潮时,人们都还生活在贫困、疾病、家庭内讧等不稳定的环境中。尤其是贫困、疾病使人们热恋起宗教来。这也是当时的人们虽无其它依托,想到一些心理的安慰罢了。 但第三次宗教狼潮时,情形就不同了。虽然仍有疾病的威胁,但人们几乎己克服了贫困,人们开始感到害怕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以石油冲击千万的社会动荡为背景,人们开始对自己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好等问题而焦cao不安起来。 可以说,这时候的日本人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了。 对这些接踵而来的问题,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政府中,谁也没能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 看来,只有依靠宗教了。 无论是靠工贷生活的工人,还是学生、教师等比较有知识的阶层的人们,都渐渐地对宗教迷恋起来。 这就是笫三次宗教狼潮的特点。 中井安一于昭和四十六年创办了“手盐教”作了第三次宗教热潮的先驱,实在是具有先见之明。 而且以哺育万物为手盐教最基本的教义也极其引人注目。人们又可在此寻找到几乎已全部丧失的土地与爱的成分。 并且,与其他宗教派别主张效法佛,借助佛教那艰深难懂的教义相比,手盐教的教义更易为人接受。 不过,这其实并非中井的先见之明,而只不过是在艰难地打发日子时,受到神灵的启发,想出的处理剩余的可卡因的办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