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碗岳飞枪桃宗泽 (第2/5页)
话未说完,却见赵构摇 ,一脸晦气,在秦桧搀扶之下,步下城头。宗泽狠狠叹息道:“若此时求和,正中王钰诡计!” 大营之前,王钰将手中火把交给身边士卒,得意的笑道:“怎么样?没吹牛吧,这东西本相也会cao纵。当初凌振在造办局试制的时候,本相就去试过炮了。” 岳飞见那金轮炮如此厉害,也是大为惊奇。对王钰说道:“丞相,卑职在相州时,就曾听说,那梁山贼寇之中,有一人绰号轰天雷,善制火炮。其所铸之炮。能打出十四五里远近,炮落之处。山崩地裂,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王钰拍了拍手,笑道:“那倒是夸张了一些,十四五里是打不到,一千步还是不成问题。”语至此处,遥望杭州城,又叹道:“看来,本相也犯了那‘惟武器论’的错误。打仗不光是靠先进的兵器,最重要的还是人。咱们的装备,比杭州守军先进不少,可攻打了这么久,杭州城仍旧未破。你们这些带兵地将军,要好好研究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是,谨遵丞相教诲!”众将齐声应道。 王钰微微颔首,又瞧了那门金轮炮一眼,暗思这东西,到底还是不能跟自己生活地那个时代相比。要是在两千零七年那会。就是一门迫击炮,也不知比这金轮炮厉害多少倍。而且炮弹之中。还填有炸药,不像这炮,只是铁炮弹,打出去就靠撞击力。 赵构在杭州称帝以后,将原先赵行在,改作皇宫,立足未稳,便大兴土木,给予扩建。即便是在王钰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工程也未停止。伪朝廷中,大臣们多有议论,然赵构仍旧我行我素,听不进逆耳忠言。惟独秦桧,善于察颜观色,体察圣心,很受赵喜爱,官拜左仆射兼尚书门下,与蔡京分庭抗礼。 这日,赵构如今文武众官,商议求和之事。秦桧率先发表意见,言王钰势大,急切之间,不可与之争锋,不若放弃皇帝尊号,以后再作计较。蔡京历来主张强硬,但此时,见杭州城陷入重围之中,思前想后,也觉得这么硬扛下去,不是办法。赵构到江南,现在立足未稳,人心不服,倒是可以考虑放弃皇帝称号,向北臣服,积蓄力量,等时机一到,再出兵北伐。 “陛下,臣认为,秦相所言甚是。眼下,王钰率二十余万大军,兵精粮足,器械先进,京城守军,死伤甚多。再硬扛下去,于我不利。不如,暂时放弃皇帝尊号,广积粮,缓称王。” 赵构坐于龙椅之上,听到蔡京如此一说,奇道:“蔡相不是向来主张对王钰要强硬,不让朕放弃这皇帝尊号么?怎么今日…” 蔡京闻言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也,臣原先就不主张陛下称帝。但木已成舟,奈何不得,只得退而求其次,等王钰来攻。此时若议和,陛下放弃皇帝尊号,王钰方面,必定也会作出妥协。陛下请看,这是臣为陛下草拟的议和条件。”说罢,蔡京从袖中取出一道奏章,双手呈上。 赵构接过,展开细看一阵,频频点头道:“不错,好!若这些条件王钰能答应,岂不强似作这皇帝?” 秦桧在一旁,见赵构欣喜成这般模样,心里犯了嘀咕,不知蔡京这老东西又玩什么花样。正疑惑时,忽听赵构言道:“秦爱卿,你也看看。” 秦桧接过,展开一看,只见那蔡京所拟议和条件,分为如下几条。第一,赵构放弃皇帝尊号,但一不交出兵权,二不退出江南。第二,朝廷封赵构为定南王,位在诸王之上,永镇两浙路和江南东路。第三,定南王可在辖区之内,自行征收赋税,任免官吏,中央朝廷不得干预。第四,定南王麾下所部兵马的军饷粮草,武器装备,要由中央朝廷供给。 这简直就是割据一方,不是皇帝,胜似皇帝!自己占着这两路,自行征税,自行任免官吏,军饷还要朝廷供给,天下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么?王钰又不是傻子。他能听你的摆布? “陛下,臣以为,这条件怕是谈不拢。王钰为人,何等精明,他岂能同意这…”“秦相,您过虑了。王钰此来,看似来势汹汹,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着急,江南一天不平,他一天回不了京城。咱们只要吃定他这一点。不愁他不答应。”蔡京冷笑一声,十分自得。 赵构权衡之下,当即表态:“好!就按这个条件,与王钰议和。只是,派何人去为好?” “陛下,不急!咱们再等上几日,待宗泽打上一场胜仗。那时,又多了一个筹码,这些条件,王钰必定全盘接受!”蔡京急忙说道。 赵构大喜过望,问道:“哦?能打胜仗?王钰这一路来,势如破绣。宗泽他有何办法?” 蔡京见状,正要言明。但瞥了秦桧一眼,又故作神秘的笑道:“天机不可泄露,陛下只消在宫中静待,不出三日,必见分晓。” 中军大帐,王钰只着单衣,正在灯下夜读史书。天气炎热,军中将士多有生病者,好在王钰本是四川人。早就习惯这如火烤一般的天气。他手捧《唐书》,正看得出神。这《唐书》分为新旧两种,宋仁宗以前,刊行地都是旧唐书,但仁宗皇帝还算是个有作为地天子,他认为旧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先后参与其事地,有欧阳修,宋祁,范镇等。终于修成了《新唐书》。 王钰到宋朝好些年,对这古文。虽然大有长进,但某些晦涩的词句,仍旧不能全部明白,只能是瞎子过河,摸着走。这会儿,他还真有些想那红秀丫头了,若是他在,必定一字一句,给自己解释清楚。 王钰看唐书,独服两个半人,李世民算一个,武则天算一个,李隆基算半个。前两个,都是励精图治,给李隆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唐明皇一登基,开始倒还算勤奋,自律,可这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