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七十五碗舆论大战利剑出鞘 (第3/5页)
匆匆步出宫殿,远远望见开封府尹汪大人在宫门外急得团团转。这位汪大人 纪并不多,还不到四十岁,跟陈东是同科进士,作过官,两任地方官,政绩卓著,被王钰点名提到京城来担任开封府尹。 “白大人,什么事这么着急,连跟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王钰老远就问道。 看到王上驾临,汪知府快步上前,施行完毕之后,语速极快的说道:“王上,出事了。” 王钰倒没见怎么紧张,左右一望,说道:“去政事堂说吧。” 政事堂是中书省最重要的部门,丞相的办公场所,就位于禁宫之中。当下,三人来到政事堂,因为天色已晚,又是中秋佳节,政事堂内一个人也没有。 王欢重新叫来人掌上灯,那汪思继着急忙慌从袖中掏出一物,双手呈上。王钰看了一眼,好像是一张纸,背部隐隐透出墨迹。 “王上,请用茶。”王欢知道王钰今晚喝了不少,特意泡了一杯浓茶奉上。 王钰抿了一口,这才展开那张纸看了起来,原来却是一篇文章。遂笑道:“开封府尹不会在中秋佳节,没事做跑来向本王献上一篇奇文佳作,又或是在赏月的时候,灵感如泉涌,写了一篇词?” 可一看这篇文章地内容,王钰就笑不出来。这是一篇出自京城一位大儒之"qzone"中,痛陈迁都的危害,并列举出来几大罪状。其一,动摇国本,国都乃龙肪所在,不可轻动。其二,劳民伤财,一旦迁都,花费甚巨。其三,背弃祖宗,历代陵寝在此,如何弃得?其四,不利安全。北方乃距离蛮夷巢xue很近,且地势平坦,易于用兵。 这位大儒倒不愧是饱学之士,写得文采飞扬,气势磅礴,一口气读下来酣畅淋漓。可王钰却没有这个雅兴来品读文章了。 “什么时候看到的?传播出去了么?”把那篇文章往案上一拍,王钰问道。 “臣也是傍晚时分,在京师一座酒楼宴请亲朋时偶然得到地。至于传播出去没有,暂时还不得而知。因为近来朝中一直在议论迁都一事,臣感觉事情重大,所以才闯宫求见。”汪思继满头大汗,不时用手帕擦拭着。 “写这文章的是什么人?”王钰又问道。 “回王上。此人乃京城大儒,出自闻太傅门下,广有才名,为士林之中翘楚。在读书人里,影响很大。此人时常聚集一批文人,议论朝政。其中不乏朝廷官员。” 王钰此时酒醒大半,意味到了事情地严重性。第一,朝堂上议论的事情都属国家机密。这篇文章地作者虽然有名,但他不是朝廷官员,如何得知?第二,他既然在读书人圈子里,影响很大,那这篇文章一旦传播出去,在朝廷还没有发布消息地时候,老百姓就事先得知了。会有什么看法?第三,在这种微妙的时刻,发生这件事情,是偶然?还是有人搞鬼? “岂有此理!本王看有些人乌纱帽戴久了,怕是长了霉吧!”王钰一时动怒。厉声喝道。 汪思继吓了一跳,赶紧问道:“王上。是不是马上逮捕此人?” “逮捕?凭什么逮捕?”王钰反问道。大宋开国,赵匡胤是军人出身,所以采取了扬文抑武的国策。善待文人。规定“凡士大夫皆有上书言事之权力”“不因言而杀士大夫” 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地阶层。并不是说当了官的人才叫士大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也是士大夫。宋太祖定下这个规矩,也就是说,凡是读书人,不管你是当官地,还是没当官的,你都有资格向朝廷,向皇帝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是反对也好,支持也罢。即使是你地意见触怒了皇帝,他也不能杀你的头,最多把你流放充军。 这个政策是很好的,因为它可以促成开明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统治者的“兼听则明”所以王钰掌权以后,继续推行这条政策,甚至还把它具体化。比如王钰规定,凡是取得了进京赶考资格的读书人,你的来往旅费,伙食,都由朝廷出钱。可后来,王钰增加武举的名额,削减文进士地名额招致了小部分人的反对,就小小的得罪了文人一把。 此时,汪大人提出逮捕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钰马上否决。并不是他怕得罪文人,而是因为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且处在宋代这样一个特殊地时期,它的影响力是很大地。比如写这篇文章的人,如果官方抓了他,后面引起的连锁反应,恐怕是难以想像地。 况且,马背上打天下,不能马背上坐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靠抓人杀人,就能搞出一个盛世的。要让读书人说话,哪怕他的话不好听。 再说,这件事情上,重要的不是写这篇文章的人,而是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作者的人,他才是用心险恶,会不会是赵? “这件事情你们开封府不要插手,本王自有主张。”王钰沉思之后,作出决定。 第二天,王钰马上请皇帝的老师,太子太傅闻焕章亲自出面,去劝劝他这位学生,告诉他,写文章可以,批评朝廷也可以,但现在这个时候实在不恰当,希望他收敛一些。 可谁知道,闻焕章这样一个当代鸿儒,又是那位仁兄的恩师。到了自己学生的府上,反被他奚落一顿,冷嘲热讽的批评他作了高官,就没有了读书人的骨气,只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还说担心这样一个太子太傅,能不能教出一个好皇帝。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王钰头疼了。中秋节之后,好几篇文章在社会上流传,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迁都一事而发。百姓口耳相传,议论纷纷。 在古代,没有“媒体”这种说法,社会上的舆论,其实就是跟着几根笔杆子在转。读书人写的文章,说的话,就是舆论。 而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