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_第三百零七碗铁木真入京朝拜大司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七碗铁木真入京朝拜大司马 (第2/3页)

太听得进去意见,执意要去打那不毛之地。这一打,就打了十五

    至成为先帝驾崩的原因,若不是征吐蕃时那一箭,先天。

    “朱熹。注意你的言辞,先帝岂是你能评说的?”百官之首尚同良出班训斥道。

    “不错,先皇攻打吐蕃。自有考虑,后人不得妄加评论。尚爱卿,你对此事有何高论?朕洗耳恭听。”王战斥退朱熹。笑问道。

    尚同良这才从怀中取出奏本,让沈拓递交上去,从容奏道:“陛下,蒙古重返草原,虽然我大燕不得不防,其实也不必太过担心。蒙古的主力,早被先帝一举打垮,如今已是穷途末路。彼蒙古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当任其自生自灭。若执意灭其种族,恐兽穷则搏。反为不妙。”

    “今朝廷所忧者,无非养虎为患。臣有一策,可保平安。今蒙古要求内附。朝廷不妨答应,对蒙古首领,赐以相应爵位,封号。并派遣驻蒙大臣,与蒙古大汗共同管理蒙古事务,教习其人民识汉字,从汉习,受中华文化熏陶。假以时日,必逐步同化,百年之后,其必以汉人自居。且幽云之地,几十年来人口翻倍增长,京城北迁之后,幽云人口已达千万。放牧之地日渐萎缩,正好可用蒙古人为我放养战马,以供军用。若担心其坐大,可划定其活动范围,并严格管束其军力发展。蒙古人素来剽悍,他日若有战事,驱策蒙古为先锋,岂不方便?臣浅薄之见,伏请陛下圣裁。”

    王战闻言,再三思考,深表赞同,大喜之下,称赞道:“先帝在时,对尚相倚若臂膀,今朕观之,果有王佐之才,不愧为德高望重之贤良。爱卿之策,深合朕心,列位臣工,可有异议?”

    满朝文武听得真切,都感觉到尚同良地办法确实可行,当下均无异议,朝议通过,王战下旨,颁布施行。

    建康元年九月,大燕皇帝下诏,同意蒙古首领铁木真的请求。并册封其为大燕北路招抚使,赏呼伦贝尔郡公头衔,划定兴安岭以西,呼伦湖以东的地区为蒙古活动范围。同时派出驻蒙大臣,与铁木真共掌蒙古政务军务,并限令蒙古在三月之内,清点人口,造出兵马典册,呈报朝廷。

    大燕方面,想通过种种限制和影响,一方面防止蒙古坐大,另一方面使其为我所用,最终忘记自己地民族习性,融入汉族。铁木真接到诏书以后,当即表示完全遵从,并请求亲自到北京叩谢皇恩,王战准奏。

    威王府,王轼回京以后,备受荣宠,王战下旨内侍省按亲王规格,替其修建王府,又亲自过问,从内侍省调拨原景泰宫地仆从,侍奉威王。

    李顺喜原是景泰宫执事太监,如今一跃成为威王府总管,若是其他朝代,这也是个了不得的职位,但宋朝到大燕,宗室都不得干预朝政,他这个王府总管,也就大打折扣了。

    “王爷呢?”李顺喜行色匆匆,奔走在威王府前院内,不时的向奴婢们问道。

    “王爷在演武场吧?昨日京师造办局送来一张铁胎弓,说是没有四百石地力气拉不开,王爷正把玩呢。”一名宫娥回答道。

    李顺喜闻言,匆匆往王府后院而去,七绕八绕,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片广场,方圆足有十几丈大,地势平整,场边排列着诸般兵器,并石锁,古铃等练武器械。场中,十几名劲装侍卫,正陪着王轼。

    他手中挽着一张弓,想必就是方才宫娥所说地铁胎弓了。只见王轼跨出一步,搭上羽箭,使出浑身力气,将那张弓扯得浑圆,身旁武士,不由自主的往后退去。一声弦响,那箭“夺”一声射向数百步外地箭靶。

    两名侍卫迅速奔过去检查是否射中,半晌之后,两人大惊失色的跑回来报告道:“王爷神力!那箭射穿靶子,插入后方大树,入木半箭!”

    左右闻之,无不咂舌!他们这些日子,听说过威王在四川时,神射惊人,本以为恐怕是有人添枝加叶,穿凿附会,今日一见,方才相信。怕是古之李广黄忠,也不过如此。

    “王爷神射!冠绝天下!”李顺喜一溜小跑上得前去,连声夸赞道。

    王轼似乎并不高兴,晃了晃手中强弓。扔给了旁边的武士,叹道:“武艺再高有什么用?终究还是只能在这王府之中,跟你们玩耍。若有朝一日,能提虎狼之师。上阵杀敌,就算马革裹尸,也是英雄。岂不强似在这京城养尊处优?”

    李顺喜从小陪王轼长大,如何不知他心思,当即赔笑道:“王爷不必着急。如今天子登基,对王爷恩宠有加,迟早必受重用。那时,提百万雄师,纵横四海,指日可待!”

    王轼听得心中欢喜,扭头笑道:“提百万大军算什么本事?一百万军队,什么仗打不赢?不是本王夸口。我只需十万军队,就可横行天下。就算面对百万敌人,也一鼓而作,杀得他鬼哭狼嚎!”言下豪气万丈,大有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地气概。

    “嘿嘿。那是那是,当今天下英雄。只我家王爷一人而已。”李顺喜眉开眼笑。

    王轼却摇头道:“那倒不至于,当今天下,称得上英雄的。河间郡王算一个。岳飞算一个,本王,暂时只算半个。”

    李顺喜正要说些好话,突然想起来意,赶紧说道:“对了,王爷,大司马来了。”

    “嗯?”王轼停住“恩师来了?你怎么不早说!快,更衣!”

    想当年韩毅在前宋为官时,与王钰一起出使辽国,当时也是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只是这些年来,岁月催人老,再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