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二碗整军备战讨伐西夏报 (第2/5页)
忱,急欲作出成绩,必定会尽心尽力的。甚至这可以形成定制。凡是新取的进士,都要经历 ,才能提拔。” 大宋宣武元年年底,王钰连下重手,废除三司与审官院,将职权重归户部,吏部,并分别任命许柱国和李纲,为户部吏部尚书。又改革御史台,选用包括陈东在内的十余名今科进士。担任“巡按使”一职,代表中央朝廷,巡视地方,考察民生吏治。 巡按使为从七品小官,但职权却是相当的大,拥有“密折专奏权”无论民生。吏治,河工,漕运,赋税,都可以绕过层层官府,直接上奏到中书省政事堂。这种制度。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内参制度”不管你多大的官。都有可能被巡按使一纸密奏给参掉。而巡按使每年一换,分别代表朝廷巡视不同地州府,只要在制度之内,巡按使提出的任何有关监察地要求,地方官府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甚至包括各级官吏的家产情况。一旦巡按使怀疑你贪污受贿,就有权核实你地财产状况,如果不能解释清楚巨额财产的来源,那么对不起。参你一本。 在这一年的年底,搁置了多年的新土地法才经由中书省颁布实施。当初王钰接连颁布新的工商法,财政法,军法之时,童贯曾经提醒王钰,不要拿土地作文章。而且当时的情况,也地确是不适合颁布土地法,因为土地大多集中在权贵手中,一旦触及了他们的利益,就有可能招致他们强力的反弹。影响到整个变法大业。 而现在不同了,自从新工商法生效以后。整个大宋国内,尤其是东南沿海,和山东一片,都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手工作坊,工商业空前的繁荣起来,许多农民在农闲的时候,进城作工,甚至放弃土地耕种,全职作工,以换取丰厚的回报。以至于造成了“千里空地无人种,城郭只闻机簇声”地奇怪景象。 大宋生产的丝绸,瓷器,铁器,茶叶,锦帛,以及许多工艺品,远销海外。从泉州,登州现发,形成了两条黄金航线,海商们从这两大港口出发,将大宋的物产运至海外,每出海一次,所获得的利润常以数十倍计。而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也带动了造船业,手工业,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出海地商船,也把中原文明带到了海外各国,每次商船回国后,都有许多南洋诸国的商人,学者,僧人,甚至是达官显贵跟随着大宋商船一齐来到大宋。在宣武元年,就曾有占佛国地国王领着王子亲自到大宋递交国书,受到了大宋皇帝赵桓的热情接待。而大宋的水师,也时常出海,为商队保驾护航,历来威胁大宋商船的海盗一度销声匿迹,大宋声威,远播海外。 朝中大臣对这种情况很是担忧,中华有史以来,历朝历代,都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现在老百姓都不耕地了,跑去作工,长此下去,土地谁去种?国家的皇粮怎么收? 在这种大环境下,新的土地法应运而生,但新的土地法并没有像原先设想的那样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封建王朝地大害之一。王钰之所以不抑制土地兼并,有他长远的思考。他在红秀,童素颜等人的帮助下,时常阅读史书,从历代史书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每一个王朝立国后,都会分配土地,造成数以百万计的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的日积月累,土地开始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活不下去的农民便铤而走险,发动暴乱。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循环,农民起义…朝廷崩溃…建立王朝…重新分配土地…土地兼并…农民起义。 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作法固然可以保证一些农民有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作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捆绑在自然经济之中,靠天吃饭。 王钰的新土地法,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并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商业,不仅仅吸引农村地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力地飞速发展。 王钰的新法,收到了超过预期的成效,全国地经济飞速发展,赋税连年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在年初地方官员上奏中央朝廷的奏章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山东的一位官员在给朝廷的上奏中抱怨世风奢靡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后世的西方学者说当时欧洲君主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一个宋朝汴京看城门的士兵。 在这个时期,大宋的科技也是空前地发达,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因为王钰鼓励兴修水利,水稻的双季栽培在这一时期出现,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棉花成为普及性的农作物。算盘开始得到应用,成为商人计算的工具。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箭,突火枪,火炮等兵器地革命。在天文领域,北宋的《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数字与西方四百多年后颁布的数据完全相同,一字不差,比王钰生活那个时代所测量的数值只差26秒。 除此之外,矿业,医学,艺术等行业的发展。均远远超地历朝历代,更是领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数百年。 如此强盛的国力。为大宋地开疆辟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王钰推行新军法,大规模组建骑兵,淘汰旧军,革新战法,发展水师,又为大宋奠定了军事基础。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有如此强盛地国力以及军事力量,为什么大宋朝廷迟迟不见动静。问题就在出在思想上,儒家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