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棣 (第1/3页)
朱棣 乱世婴儿 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生于乱世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o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当皇帝。现在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照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几乎与朱棣呱呱坠地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他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七岁始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生母之谜 朱棣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它庶子则不得觊觎。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又过了1o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就藩北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编辑本段宫廷生活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实不然,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其它乐趣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 据说明成祖朱棣俊逸不凡参加朝祭 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是他们偶而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情趣。每当他的皇帝老子要举行大祭如郊祭、谒庙时,朱棣和他的弟兄们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但时间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见的。 习儒尊孔 另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了点文化,当他亲自撰写诏敕或什么祭文时,语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为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这些皇子们,朱元璋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一点好处。”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性更重要。 师道尊严 在皇子们的师傅中,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原是个隐士,因名气高,朱元璋写了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个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对皇子们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打在脑袋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