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二章试才 (第2/3页)
也未必能组建一个小内阁出来。当然,想拉拢官员,以朱棣的地位和权势并非什么难事。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正的人才,那是少得很啊。却不知道这三位到底怎么样。 朱棣的脸上展开了笑容,笑呵呵的对几人说道:“都快请坐吧。虽然在外边我要摆个燕王的架子,但是熟悉本王的人都知道。我哪里有那么多架子。尤其是宋濂先生,那也是本王的老师。说起来,我和方兄还是同门师兄弟呢。” 沈子成暗暗好笑,朱棣还真是自来熟啊。不过他这么一说,整个气氛一下子就活络开了。齐泰等人之前最多也就是和四品官员打过交道,哪里见过燕王这么高级的人物啊。一看朱棣并不摆架子。大家都放下了心,屁股也敢在板凳上放踏实了。 “这几位来年都是要参加科举的。”沈子成率先说道:“依我看来,这几位参加科举,那是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说不准包揽三甲都不一定。呵呵,要是当真能够包揽三甲。将来我回想起来,曾经和状元榜眼探花郎一起座谈,也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啊。” 朱棣眼光一动,没想到沈子成对这几个人的评价这么高,便多留了个心眼,率先问向齐泰:“齐先生。本王不日就要去北平就藩了。不知道齐泰先生对本王去北平,有什么好建议吗?” 齐泰不卑不亢的缓缓说道:“燕王要去北平,从大的方向来说,只要做好两件事便可以了。第一,北平是北方门户,抵御蒙古人入侵的最前线。燕王去了北平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部下打造成大明最强大的精兵。不但要能守住国门,最好是能够主动出击,不断将蒙古人往北方贫寒之地驱赶。让他们再也没有进犯中原的能力。” 沈子成也是心中一动,齐泰的见识果然不错。其实朱元璋先让秦王、晋王和燕王就藩。这三个人分别在陕西、山西和河北。这三个地方的万里长城沿线,是抵御蒙古人的最前线。三个皇子就要肩负起保卫中原千千万汉人的重担。去了北平之后,什么治理地方,什么财税收入统统都是扯淡。先拉起一支精兵,训练自己的强将,打怕了蒙古人才是最重要的。 “哦,齐先生,那第二点呢?”朱棣显然对齐泰十分感兴趣,马上追问道。 齐泰接着说道:“练军为,用计并行。蒙古人在被皇上领军赶出中原之后,四分五裂。早已不再是当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各个部族之间勾心斗角。燕王若是能够分化瓦解蒙古人,让他们自相残杀,待到合适的机会,再突然出兵,打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足可以保边疆多年平安。最重要的是,蒙古人虽然残暴,但是燕王若是能够用武力震服他们,让这些蒙古人心服口服。他们未尝不会成为明军之中一支强大的铁血骑兵。” 沈子成差点就要给齐泰鼓掌起来,他说的这些,跟朱棣在历史上对蒙古的做法,几乎同出一辙。看起来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到了一定的高度,大家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十分接近的。齐泰这小子,书读的不少,没想到对国家大势还这么有见识。这家伙绝对不是一个腐儒,绝对不是。 朱棣抬起双手,缓缓的给齐泰鼓掌起来:“齐先生说的真是精辟,让本王茅塞顿开。将来去了北平之后,齐先生若是考中科举,能来北直隶做官,那本王能够和齐先生携手治理燕赵之地,是本王之幸啊。” 沈子成乐呵呵的插口道:“燕王这句话都出来了,看来齐兄想不去北平都不行了。” 齐泰还是那样宠辱不惊的模样,只是脸上多少露出一些喜色,他看燕王礼贤下士,对人斯文有礼,又的确是可以治国安邦的一代人杰。若是去北平做事,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许可以得以伸张吧。 黄子澄看到齐泰这么受重视,不觉有些感同身受,脸上也笑了起来。没想到朱棣一转脸就看向黄子澄,亲切的说道:“这位是黄兄吧?不知道黄兄师从何人?” 黄子澄急忙答道:“在下游学四方,曾经拜访多位名师。可要说是谁家弟子,在下可真是没法厚着脸皮说是人家弟子。不过,宋濂先生等江南名士,都曾指点过在下的。” “那看来黄兄也是博采众家之长了。”沈子成便打着哈哈说道。 朱棣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打算,这几个人,能够被沈子成引见,能够跟楚方玉苏坦妹等人结交。能够得到宋濂的青睐。本事自然是有一些的。可是有本事,要看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那种本事。换句话说,对自己有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不然的话,就算把李白拉到自己的面前,文采是一等一了,有用吗? “黄兄,本王快去就藩,有些事情一直困扰,正好跟诸位讨论一番。”朱棣缓缓的说道。 他虽然说是跟诸位讨论,但是大家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