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第6/6页)
只这一句,几个要饭花子立即抬眼站了起来。 宋泰又道:“京城分舵弟子宋泰,求见赵分舵主,烦请通报。” 居中一位中年花子凝目望李玉麟道:“这位是” 宋泰道:“辽东李家的李少爷,也就是本帮的长老。” 此言一出,几个花子立即跪下了地。 李玉麟忙抬手,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花子已经站了起来,那名中年花子肃容躬身摆手: “恭请长老莅临‘昌平’分舵。” 李玉麟知道,宋泰亮出了他的长老身份,以这个身份就是进“穷家帮”总舵也不必通报,何况是一个分舵? 他这里一声:“不敢!”迈步就要前行。 城隍庙里,抢步出来了三个人,一前二后,前头一个是个四十来岁的白净花子,后头两个则是两个健壮的中年花子。 宋泰上前一步,躬下身去:“京城分舵弟厂宋泰,见过分舵主。” 白净花子微一抬手,转望李玉麟,肃容恭声道:“弟子‘昌平’分舵赵震,恭迎长老莅临。” 话落,他迈前一步,就要行下跪大礼。 李玉麟伸双手架住了他,道:“赵分舵主少礼,我的来意赵分舵主应该知道,还是告诉我贵分舵弟兄监视的地点吧!” 白净花子赵震随即躬身摆手:“请长老里头坐,容弟子禀报。” 李玉麟道:“分舵主,救人如救火,我一刻也不愿意耽误。” “是!”赵震立即恭声道:“禀长老,分舵弟子监视的地点,就在城北‘天寿山’麓!” 李玉麟呆了一呆道:“天寿山簏?那不是十三陵的所在么?” 赵震道:“回长老,正是在十三陵-带。” 李玉麟沉吟一下道:“十三陵应该是他们藏身的好地方,赵分舵主,我跟宋兄弟这就赶到‘十三陵’去。” 赵震道:“弟子给长老带路。” 李玉麟道:“‘十三陵’一带,可还有贵分舵的弟兄在?” 赵震道:“有好几个,弟子命他们日夜监视,但有任何异动,立即回报。” 李玉麟道:“那就不用分舵主再亲自跑一趟了,这件事我不希望贵帮中人参与,等我赶到十三陵之后,我会让贵分舵弟兄带同宋兄弟一起撤回来。” 赵震道:“长老” 李玉麟道:“好意心领,分舵主不必再多说什么了,贵帮替我找到他们的藏身处,已经为李家做的很多了。” 赵震道:“既是长老这么交代,弟子不敢再多说,只是长老所说他们的藏身处” 李玉麟这才想起,从京城分舵发出来的传书,只是让各地分舵留意有无各类牲畜被害吸血,并没有让各地分舵知道是怎么回事。 他当即道:“详细情形,等宋兄弟回来以后,让他禀知分舵主吧!我们这就赶到‘十三陵’去,告辞。” 他微一抱拳,带着宋泰走了。 赵震忙不迭地躬身答礼。 明代历朝皇帝陵寝,共十三,俗称“十三陵” 十三陵在“昌平县”天寿山麓,为中国历代帝王陵规模最大者,北负居庸关,回峰环抱,气象森严,离“北京城”约百余里,在南口东廿余里,通常游“居庸关”多顺路游十三陵。 此处山间果木成林,尤以所产“磨盘柿子”最为肥美。 李玉麟跟宋泰,从西门出“昌平县”城,折往北,只不过盏茶工夫,便已抵达了“十三陵”之“五牌坊” 这当儿“十三陵”没什么人迹。 一眼望过去,寂静而空荡。 但,在那五牌坊下,却有一个要饭花子坐着打盹儿。 不用说,准是“昌平”分舵的弟子。 宋泰一句“千古称忠义、穷神吃八方”就联络上了,那花子一听说来了辽东的李少爷“穷家帮”的长老,忙不迭地要行大礼。 李玉麟拦住了他,道:“我跟这位京城分舵的宋兄弟,刚从‘昌平’分舵来,听赵分舵主说,弟兄们监视的就是这一带?” 那名花子忙道:“是的,就在这一带发现了几具被害的牲畜尸体。” 李玉麟道:“都是被吸干了血?” 那名花子道:“是的。” 李五麟道:“那些被害的牲畜尸体,大概都在哪一带?” 那名花子抬手往里一指,道:“在‘笔架山’‘长陵’一带。” 李玉麟道:“那边可有弟兄监视?” 那名花子道:“那边派有两名弟兄日夜监视。” 李玉麟道:“截至目前为止,可有什么动静?” 那名花子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动静。” 李玉麟道:“我跟宋兄弟这就过去看看。” 那名花子道:“弟子给长老带路。” 李玉麟没有阻拦,因为只等这名花子带路,见到那两名“昌平”分舵弟子之后,就要让他们跟宋泰一起回分舵去。带这么一段路,也不会碍什么事。 “笔架山”是“天寿山”的中峰。 明成祖的长陵,就坐落在这儿。 景陵在东北,仁宗的献陵,在东峰之下,永陵之西北,英宗裕陵在石门山庆陵之西北,宪宗茂陵在聚宝山,也就是长陵之西北。 孝宗泰陵在史家山,茂陵之西北。 武宗康陵在金陵山,泰陵之西北。 世宗永陵在十八道岭德陵之西。 穆宗昭陵在大裕山定陵之南。 神宗定陵在小裕山,即康陵之南。 光宗庆陵在西峰之右,献陵之西北。 嘉宗德陵在双镇山,即最东部。 怀宗恩陵在锦屏山,昭陵之南。 有清一代,对明陵优以礼遇,屡加修护,故损毁较少。 十三陵中最有特色者为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永乐帝之陵,明太祖之陵在南京,称孝陵,二代惠帝,也就是建文帝的葬处不明,一般推测死于湖北的武当山。 成祖雄才大略,其长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古老而宏伟者。 经陵门,再经陵恩门而至陵恩殿,殿宽达二百二十尺九寸,殿中大抱柱,直径三尺六寸,高达五丈余,共柱三十二支。 皆为数千年以上树龄之大楠木所制,推测系缅甸、云南一带所产,以其时之人力物力,运送之艰辛,不难想象。 其殿基之巨石,每方六尺七寸,其重量每方达千万斤,工程之艰巨、耗资之浩繁,也令人为之咋舌。 至殿后,入小门,有大理石所造之石桌,逾小桥至宝城,建筑甚为高大,弯道左右可以攀登,城上中央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石碑,城后圆丘即成祖墓xue,周围桧柏苍苍,青山黛远—— 潇湘书院扫描,月之吻OCR,潇湘书院独家连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