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个体存在感 (第1/2页)
第五十四章 个体存在感 受了伤的陈子迩什么都做不了了,于是他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学术,加对后世城市切身的体会,他大概摸索到了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 他之前想的那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城市修了那么多的路,那么多的地铁,我们的基础设施搞的那么高大,可是几乎没有城市不堵的! 人多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也正是因为人多才更要把每一公里的路用的很有效率。 陈子迩把自己的观点用心整理,准备写在论里,这个过程盛浅予帮了很大的忙,也让陈子迩发现她真的很善良。 因为很少有人能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那样心的,可盛浅予真的算是尽心竭力的帮了他,不论是一些书复杂公式的解释与运用,还是自己最后论成稿后格式的调整。 这个真的帮到了陈子迩,他从没想到搞学术,论的格式会如此重要。 他的论里严谨的公式推导不多,但是他提出了两个很明确的观点。 第一、城市道路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不能以车为本。这怎么理解? 陈子迩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感觉,反正他自己来说,不喜欢城市那个宽阔无的大马路。尤其是后来很多城市搞xc区规划。那都是什么规划? 道路,单向,至少来四个车道! 国家规定每个车道宽3。5m嗳,那双向八个车道再加绿化带、非机动车道,那一条路下来是差不多要有35m的宽度!这什么概念? 是,路是很漂亮,车开在面感觉也舒服,可是你们想过过马路的行人没有?35米哎!可以搞个短跑赛了! 你想过住在路两边的居民没有?那是已经基本把社区和社区、人和人给隔离开了!所谓钢铁森林,钢铁森林,那可不是嘛,整个城区看不到一点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明明是给车建的城市嘛,哪里是给人建的。 而且这样搞,人们出个门有点事过两个街道可能有个几公里的路程,那有车的铁定开车,正好路宽敞又好开,这是什么?恶性循环!你别说建双向八车道,你建个十六车道过两年看看堵不堵。 所以城市交通要以人为本,给人方便。 第二,在做城市道路规划的过程,要以人的视角出发,不要以鸟的视角出发。这什么意思?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验:后世,即使是一个小县城,从空看,航拍的即使不美化,那城市看起来也很壮观,可是你下去走走看,三个字:脏乱差。 算是一线城市也是一样,你从空看,漂不漂亮?那还用说,基本可以和世界任何一座城市的cBd相提并论,可是你下去走走看,和从空看的感觉一样嘛?那跟近视眼看人一样,离远看,哎哟可以,靠近一看,是一句卧槽! 所以很多道路、以及城市功能区的打造都是规划师拿着笔以俯视的视角给出的图,可以说这个角度的确是很美的。可有什么用?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我俯视不了啊,你不能让我天天看着航拍纪录片吧? ~~~~~ 办公室里王教授拿着陈子迩的论看了看,一开始是浏览的时候,看通篇全是字,觉得能是什么好论?结果慢慢看下去去发现这个同学提出的思想跟现在的完全大相径庭! 陈子迩在旁边补充说:“我们国家人口多,需求大,路肯定是要多修,但是我不认为一味的修快速路能够解决问题。” “照现在这样搞下去,那最后我们城市的桥梁是宇宙级的,快速路是世界级的,主干路是欧美级的,次干路是非洲级的,那支路基本是印度级的。” 王教授被逗的一笑,还佯作批评“你怎么还搞了国家歧视了。” 陈子迩嘿嘿笑道:“那印度的基础设施差嘛。话说出来是笑话,可对于城市交通来说那是灾难,王教授你也说过城市交通是一个大的系统,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快速路主干路像是人体的大动脉,我不是说不要建大动脉,但是毛细血管也很重要的。小路搞不好,大家最后都挤到快速路去,那也一样是堵啊!”王教授脸色凝重,他是老教授自然知道这样的后果。 陈子迩则是清楚的,后世的大城市那是印度级的小路,结果大家都去挤那个快速路,最后搞的快速路都要红绿灯了。 快速路,快速路,顾名思义是车速要快,为此也是基本不要设红绿灯的,可是后来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