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未完成的作品――《国画》的前途后 (第2/3页)
表着民族精神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这一点直接为《国画》注入了文化含量,也是一个很容易借题发挥的立足点。王跃文为之花了很大力气,整篇一开首就是:“画家李明溪在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就是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无意间改变了他的命运。”8可谓先声夺人。开篇中李明溪的狂笑使得作为副处长的朱怀镜有机会送画给处长刘仲夏,进而送画给柳副秘书长,但是,刘仲夏和柳子风都没有直接影响到朱怀镜,这里的影响当然是指官本位意义上的影响。(朱怀镜的步步高升好像仅仅起源于一次装腔作势)小说中重点提到了四幅国画:李明溪戏弄刘仲夏的《藏春(蠢)图》;李明溪和吴居一合作的《寒林图》;李明溪作《荆都五个人》;卜未之老人藏品石涛的《高山冷月图》。可以说这四幅国画对主角朱怀镜的仕途生涯没有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对小说情节推动也并不重要。国画被作者自觉地摆放在了重要位置,但是却没有成为小说情节和内涵层层深入的密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王跃文选择了一个较高的--&网--,但是站在高--&网--上没有把优势进一步展开。 这样,小说世界就逐渐出现了明显分野,即以政府官员为主的世俗世界部分,以及李明溪、卜未之、曾俚三人组成文化世界部分,两个世界呈现对立并行势态。王跃文似乎在用两只手写作,一方面是他熟悉的官场世故,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感到迷茫的道德理想。 前者是王跃文的强项,这是对生活经过提炼的复制,他的精雕细凿和虚实相生让人叹为观止,仅就这个部分来看王跃文也是高人一筹的。比如在小说故事中举足轻重的皮市长,皮市长的每次出场都是和“笑”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玄机回味无穷,全是国画以虚御实的笔法。 但是,在这个层面的领先不足以支持《国画》在技术和精神上的现代性,于是王跃文开辟了第二层世界,即“着重写出了文化与良知的存在”9。在解读这个层面的时候我发现了王跃文明显不足的底气,以另一个极端的形象曾俚为例。“曾俚神色严肃,说:‘至少我认为,顾准本可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却在他生命的盛年过早地被迫害致死了…他们要提前语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10曾俚对顾准的认识可以说不新鲜也不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自身的文化层次。曾俚是勇敢的斗士,但是就小说给出的事例以及曾俚文章来看,他并没有摆脱传统旧文人的影子。王跃文选择曾俚作为道德理想,作为稀有的“文化与良知”的载体,自己就首先宣告了这个道德理想的破灭:“(朱怀镜):‘曾俚,我佩服你的道义。但我跟你说,官场中人的思维方式就是面对现实处理问题,别的以后再说,甚至永远不说。’”11曾俚最后在伦理和世俗的压力下低头,说明王跃文深刻认识到了在这样一幅国画面前此路不通。 小说结尾处,朱怀镜驱车寻找且坐亭,但是目的地却如桃花源一般找不到入口了。其实暗示着王跃文自己的迷茫,他在现实的国画世界里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找不到即能安身立命又能保全灵魂的依凭,于是他只能留下“黄昏之叹”12。这种遗憾对于王跃文来说实在是不能苛求,因为他的或者说与之类似的作家的文化背景不具有打破“黄昏之叹”的元素。“文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对人的黑暗荒谬虚无持拯救态度。”13持有这种态度并不罕有,问题是持有这种态度的背后究竟有没有支持这种态度的精神资源。“(中国作家)没有索尔仁尼琴式的抗议,没有卡夫卡和陀思陀耶夫斯基式的焦虑和担忧,没有托尔斯泰式的悲悯与拯救。”14摩罗在不断告诉我们,我们缺少的是什么,而没有说我们真正能够达到的是什么。他同样也是迷茫的。 三、国画现代性及其缺失“我们可以把三种变化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第一,从道德的角度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精神上患病的民族;第二,中国现代文学中反传统的立场…是出自对中国社会-政治状况的思考;第三,虽然它反映出一种对社会-政治产生的极其强烈的痛苦感受,但它那种批判观念则具有相当浓厚的主观性”15。 现代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李欧梵提出的三点现代标准,大致可以反映清末直至二十世纪末谴责小说相对传统小说的特点。《老残游记》一开篇就把中国暗喻为一只面临沉没的航船。《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则满纸男盗女娼魑魅魍魉。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这些特征固然可以称的上是“现代性”,但相比《国画》,后者则显现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性。 在此,我需要提出我理解中“现代性”的含义。 作品从技术上讲要适应现代阅读的要求。 作品需要现代精神的支持。 《官场现形记》等诸篇均采用了一千零一夜式小故事攒接的方法。因为小说故事缺乏整体规划,小故事之间互不相联系,这满足了当时读者的猎奇心态。但就技术本身来说,恐怕连称之为长篇小说的资格都没有。现代读者在阅读长篇小说时,其期待视野绝不仅仅在于几个鲜为人知的黑幕故事,读者需要从作品中获得叙事结构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短篇拼接难以达到的。《国画》以朱怀镜的宦海沉浮为线,不露声色地完成了对形形色色社会的横向解剖。从整个故事设置来看,虽然仍有可商榷之处,但整体宏大的架构已经具备了现代小说的部分特征。 《国画》隐去了对人物事件的显形价值判断。一部《官场现形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