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段秉2 (第4/6页)
三十日,大理城与盛京两处,苗人与城中百姓的冲突已然不可收拾,大理城中商家店铺俱已关闭,街上行人稀少,处处都有苗人持械乱奔,结众咒骂大理王与大理朝廷,而围殴差役,与大理居民械斗已属平常,甚至有苗人妄徒冲击官府,在大臣府邸周围走动。 这日下午,守卫太子府的驻军在巷中捉拿到两名意图不轨的苗人,染病多日,闭门不理公务的太子段秉方知天下大乱,连忙乘轿赶往宫中与大理王段希商量对策。 几日来大臣唯恐大理王怪罪,尽量遮掩,因此段希这才知道起因,对段秉道:“谁说寡人要出兵苗疆!事不宜迟,立即着人发布榜文辟谣。” “辟谣也无济于事了。”段秉道“这些苗人胆大包天,居然欲意行刺朝中大臣,不派兵镇压,只怕愈发不可收拾。” “那就调京畿戍兵平乱。”段希无可奈何地道“王宫附近可安全么?” 段秉道:“王上放心,臣已问过,前两天王宫附近便已加派禁军守备。” “那就好。”段希站起身来,微微俯下目光,望着段秉,道“城中乱成这样,你回去路上也一定要小心了。” 段秉怔了怔“是。” “去罢。” 段希挥了挥手,段秉这一刻能看清他手背上斑驳的皮肤和黯淡的皱纹,他突然有些哽咽,勉强镇静,才跪倒磕头“天气还热,父王千万不要应朝政累着了身体,一切以保重为上,此事交给儿臣办,决计不会有失。” “交给你我就放心了。”段希竟缓缓地展颜微笑。 段秉再没有看段希的面庞,只是道了声“儿臣告退”,便低着头直退出殿外。仰面,他似乎想看看天色,然而正是正午,阳光照得他微微有些晕眩。他一时也不免迷茫,如果这头顶上的苍天少赐予大理王半个月的寿数,对他们父子来说,岂不是更好的结局? 走出王宫,一路上禁军开道,街面上的嘈杂离这王权威严越来越远,段秉颤抖的手指才慢慢安定有力起来。 “叫如意来。”段秉在府门前下轿,对王桂道。 如意刚从景优公主处伺候下来,尚在午饭,一听召唤,忙放下筷子,掸干净了衣裳过来。段秉躲在窗后,静静看着他笑嘻嘻甩着拂尘穿过书房门前的花园。 “他倒是极沉得住气”段秉对身后的宋别道。 宋别笑道:“他既是中原皇帝最宠爱的内侍,又是七宝太监的得意弟子,自然有过人之处,太子爷要小心。” “小王省得。”段秉归座,道“苏先生在一旁也需多提点小王几句。” “奴婢如意奉太子旨意见驾。” “请进来吧。”段秉对如意还是一如他刚进大理时一般的客气。 如意礼数不敢懈怠,恭恭敬敬叩了头。 段秉道:“正和苏先生说闲话,你也坐吧。” “谢太子爷赏座。”如意在一边预备好的小凳子上坐了,笑道“太子爷同苏先生所论的,都是极高深的天下大事,只怕奴婢插不上嘴,打不了趣儿,白白糟蹋了太子爷赏的座位。” “公公早先在中原皇帝陛下座前,都谈笑风生,应对自如,到了大理怎么会束手束脚?苏先生,”段秉道“小王才刚说到前两日苗大人在朝上宣读国书,只是大理辜负了中原皇帝陛下的一片盛情,致苗大人一怒而去,实在是失礼了。现如意在此,苏先生替小王讨个情儿,万请如意公公上书禀明中原皇帝陛下,言明小王的苦衷。” 宋别道:“既然太子爷有苦衷,只要说明了,中原皇帝陛下圣明,怎会怪罪太子?” 如意望了望这两个人,噗哧一笑“太子爷可别为难奴婢,奴婢从前侍奉皇上不错,可如今跟着公主过了大理来,住在太子爷府里,吃的是太子爷的粮饷,早就是太子爷的奴婢了,哪里还有资格儿向皇上上书?更何况,不怕太子爷笑话,奴婢识的字不多,看个账本什么的还行,写字么……”他作难咂嘴“太子爷还不如让奴婢天天的给太子爷牵马抬轿子,再不然就让奴婢去伙房洗菜擦地,倒也能图个解馋的便宜。” 段秉大笑道:“如意啊,不是我笑话你,你哪回进我的书房不是紧往书架上瞧?只怕我查下来,定有几本难得的好书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跑你屋里去了。” “太子爷,奴婢是个粗人不错,可太子爷也不能拦着人上进啊。” “好好,你是个有志气的。唉……”段秉敛去笑容,叹了口气。 如意忙道:“太子爷叹息什么?是奴婢言语里冒犯了?” “没有。”段秉苦笑道“我不过在想,连你也是个有志向的人,怎么我上面那位,眼见苗匪屡屡入境sao扰,更在京师与盛京作乱,而面前有能与中原合兵平苗的大好机会,却只知道作乐寻欢,贪图一时之愉?” 宋别道:“所谓孤掌难鸣,太子爷不必自责过甚。” 段秉道:“苏先生是小王的良师益友,自来的主张小王都是钦佩的。只有这一句,小王不以为然。” “哦?”宋别微笑。 段秉正色道:“小王身居王储之位,身心所系都是大理的兴亡,无论有多少阻扰,都不应当退缩。再者,中原皇帝陛下将公主下嫁,对大理对小王都是寄予厚望。中原阻击匈奴,受惠的一样还有大理,能为中原皇帝陛下分忧平苗,本是大理分内的事。可惜……” 如意见他的目光转来,忙道:“怎么?皇上让苗大人下国书,说的是合兵平苗的大事?” “正是。”段秉道。 宋别笑道:“如意公公想必还不知,王上不由分说,当场严拒了。” “这可没辙了。”如意道“大理的事还不是王上说了算。原来太子爷要奴婢上禀的,是这么回事。听太子爷的口气,倒象是赞成皇上主张的?” “那是自然。”段秉道“大理虽及不上中原兵多将广,但胜在对苗疆地理战法所知颇详。苗人近几年来屡屡破关入城,sao扰地方,渐渐的也成了大理心腹大患。如能合中原兵力一举击溃,当真是造福两国百姓,何乐而不为?” 宋别道:“中原苦战匈奴,若苗人在后院举火,后果可想而知。一旦中原为匈奴攻破,大理绝无幸免之理。” 段秉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