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3/6页)
那英国姑娘作另一次努力。“我揣摩您是离开学校去度假?” “嗯,我恐怕永远离开学校了。我二十八啦。” “真的吗?嘿!对不起。我还以为您跟我女儿念差不多年级呢。她十九岁。”塔茨伯利的女儿没吭声,所以他又继续说下去。“我希望您把我的愚蠢看作恭维。女人不是喜欢人家说她年轻吗?” “哦,好些人都犯了这个错误,中校。大概是因为跟我父亲一起旅行的缘故吧。他眼睛不怎么好。我在帮他工作。” “那一定很有趣。” “也得看题材。现在这日子,倒有点象放一张破唱片。老是讲:这个小瘪三会动手呢,还是不会动手?” 她呷了口酒。亨利中校不由得目瞪口呆。“小瘪三”当然指查理-卓别林①,不言而喻是影射希特勒。她的意思是说,塔茨伯利目前广播的一个主题是讲希特勒会不会发动战争。她不动声色,不变声调,用一个德国人听不懂的隐语,却在“不来梅号”船长的宴席上不仅触及了大家禁忌的话题,而且对这个德国独裁者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①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在三十年代末曾主演讽刺希特勒的影片《大独裁者》。 帕格-亨利度过了第二次蜜月中幸福的一夜,第二天清早出来到凉快的、阳光灿烂的甲板上,看见已有六、七个早起的旅客在那里散步了。他估计走五圈约有一英里,他打算走十五圈到二十圈。他绕过船头转向左舷的时候,看见塔茨伯利姑娘从长长的甲板远处向他走来,摆动两只胳膊,扭着屁股。她仍穿那套灰衣服。“早上好。”他们彼此点头微笑,擦身而过,后来走到船的另一边时,又重复了同样的礼仪。第三次相遇时,他就转过身来,跟她说:“咱们一起走吧。” “哦,谢谢您,好极了。我觉得自己那么傻,在四十英尺以外就准备微笑。” “您父亲不喜欢在早饭前散步?” “他讨厌一切运动。他强壮得象头牛,干什么对他都不起作用。不过可怜的韬基最近患了痛风。这是他最大的一块心病。” “韬基①?” ①韬基在英文里有“碎嘴子”的意思。 帕米拉-塔茨伯利笑了。“他中间的名字是韬尔考特。从学生时代起他的朋友们就管他叫韬基。”她走得相当快。现在她穿的是平底鞋,看上去非常矮。她抬头瞟了他一眼。“中校,您的太太呢?也不喜欢散步吗?” “她喜欢睡懒觉。只要有汽车或者叫得到出租汽车,她甚至不肯步行到街角上的铺子里去买东西。嗯,您父亲到底怎么个看法?这个小瘪三会动手吗?” 她笑了,眼里放出异彩,显然因为他还记得这句话而感到高兴。“他大言不惭地说来说去,不外乎这个意思:时间将会说明一切。” “您的看法呢?” “我?我只是把他的看法用打字机打出来。用一架特制的打字机,字母特别大。”三个衣服剪裁得很入时的德国妇女气喘吁吁地从他们身旁走过,帕米拉朝她们做了个手势。“乘她们的船旅行,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您父亲是不是刚出版了一本书?我记得好象看到过评论。” “是的。说真的,那不过把他的广播稿剪剪贴贴。” “我很想看看。作家们使我敬畏。我自己写起东西来,一个字一个字感到非常吃力。” “我在船上的图书室里看到一本。是他派我去查阅的,”她说着,咧嘴一笑。帕格不禁想起,梅德琳发现他自高自大或者矫揉造作的时候,也是这样笑的。他很希望华伦能够遇到这个姑娘或者一个跟她相似的姑娘。昨天晚上有那个话匣子——那个半裸的、胸脯饱满的金发女人在旁边,他没怎么注意这个姑娘。可是这会儿,尤其在海上清晨的新鲜空气影响下,他觉得她有一张英国贵夫人的脸,一张盖斯保罗①或者罗南②笔下的瓜子脸:薄薄的嘴唇,隔得很开的富于表情的灰绿色眼睛,笔直的漂亮鼻梁,浓密的棕色头发。她脸上和手上的皮肤象珍珠一样光滑。跟华伦正是一对,又美丽又机灵。 ①罗南(1734-1802),英国著名人像画家。 ②盖斯保罗(1727-1788),英国著名人像画家。 “您还散步吗?我不走了,”她说,在一个房间的双扇门边停住脚步。“亨利中校,您真要看他的书,最好把书挟在胳肢窝底下,他一下子就会爱上您。这还会使他旅途感到愉快。” “他还在乎这个?怎么,他已经很有名了。” “他很在乎。天哪,他们这帮人可在乎呢。”她笨拙地微微一摆手,进房去了。 帕格独自吃完早饭,就到图书室去。室内除一个孩子气的管理人外,还没有人。书架上有不少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文书。帕格看中一本名叫《潜艇:1914-18》的书,就坐在皮圈椅里翻到论美国驱逐舰的战略那部分细细看起来。不久他听到了钢笔的沙沙声。在一张他几乎伸手可及的小书桌边,坐着那位德国潜艇军官,低下他刺猬似的脑袋正写着什么。帕格没看见他进来。 格罗克微微一笑,用钢笔指着那本谈潜艇的书说:“在回忆往事吗?” “嗯,我当时在驱逐舰上。” “我呢,在水底下。也许咱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相逢了。”格罗克讲英语时略略带点德国口音,但并不难听。 “很可能。” 帕格把那本谈潜艇的书放回到书架上,取下塔茨伯利写的书。格罗克说:“咱们在晚饭前一起喝一杯,彼此交换一下对一九一八年大西洋的看法,好不好?” “好极了。” 帕格想坐到甲板上的椅子里看一会儿塔茨伯利的书,然后下去工作。他带来一些关于德国的工业、政治和历史的书,都是又厚又重,他打算在赴任的路上把它们全部看完。情报手册之类的玩艺儿当然很不错,不过他喜欢自己钻研,在使人寒心的大厚本里寻找更多的细节。书上记载的东西多得惊人,可惜经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