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大火燎原 (第4/6页)
力不过万余人。无论多么将优兵强,以十五比一的兵力对比,胜利的希望都不大。虽然张须陀曾多次以寡胜多,击败敌人大军,但卢明月也曾多次战胜官军,信心十足。 “河南讨捕的大使、小使是谁我不知道,但张须陀是何许人我却有所耳闻。我要砍掉他的头,让皇帝和高官们胆裂魂飞!” 协助卢明月的三名过将是吕明星、帅仁泰、用小汉。他们各个 都名震四海,同时也是臭名昭彰的人物。他们从一开始就大肆宣称 要“打败河南讨埔军”当然这些话也传人张须陀耳中。张须陀率一 万兵力向下那开进,到达战场时,只剩下九千人。 秦叔宝和罗士情率领一千人埋伏在高高的草丛中。下邱一带材 林和湿地多,芦苇和在本茂盛,适宜埋伏。战斗开始,弓风行南一 停便是激烈的白刃战。打的时间不长,官兵便开始后退。因为是九 千对十五万,在霞军来看,无需运筹策划,制定战术。官军急忙在 走,贼军乘势迫击,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穷追不合。 这时,主权主和罗士倩乘虚而人,他们像疾风一样突然袭击田 军军营。卢明月并不是完全没有预料到。军营周围有双重高栏保护, 防御坚固。秦叔宝和罗士信脱下甲胄,口海宝剑攀上护栏,跳到军营里时,被敌军发现。贼兵张开大嘴欲减的瞬间,罗士信像猛虎一样扑上去,随之血浆迸出,人头落地。秦叔宝也冲进去,发挥举世无双的武艺。在修叫怒吼中,仅两个人就斩杀了五十个铁兵。他们打开营门,迎接千人的官军进来,放火燃烧军营,贼兵在烟火之中接连被打倒。火光冲天,浓烟翻滚,拼命追击官军的贼军中有几个人发现军营起火: “首领,军营冒起浓烟…!” 卢明月听到部下探告,惊愕地回头一看,乘风飘摇的余烟已吹到他头顶来。卢明月的胜利感顿时消失,他下令调转马头回去。贼兵们也惊讶不已,狼狈不堪。停止追击,撤回军营,整个队伍立刻混乱无序。 “时机已到,现在反攻!” 张须陀一声令下,官军迅速调头返回,一齐挥舞着长矛从贼军背后冲上去。顷刻间形势逆转,贼军完全没有想到。但对于官军来说,这种逆转则只是实现了预定计划罢了。张须陀挥舞着担月关刀,贺廷玉和木兰挥舞着长矛在贼军中跃马拼杀。贼兵们随着叫声倒下,鲜血飞溅,喊声震天,武器的撞击声和卷起的上烟形成厮杀的旋涡,刀光剑影,人仰马翻,斩将自旗。吕明星。帅仁泰、翟小汉都没能逃脱出这厮杀的漩涡,全部战死。勉强逃回军营的卢明月一看官军旗帜林立,万念俱灰,调转马头便欲逃走。 “贼将,往哪儿逃!” 秦叔宝喝住他。也并不是怒吼,而是语调柔中有刚,冷静而严厉,就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把卢明月捆住。他勉强转向秦叔宝,表情动作僵硬,他已知道e己注定要失败。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想逃命,虽说是贼军,毕竟他也率领过十几万人。“杀!”卢明月大吼一声,挥舞大刀,脚踢马肚,向官军突击。但刀枪声只响了一次,秦叔宝的长矛将卢明月的大刀打向高空,用长矛刺人他胸膛。 卢明月战亡,铁军遗弃的尸体多达三万。 “张大使以一万兵力打败十万贼军。” 这个消息再次传到洛阳和长安,朝廷、民众都喜形于色,但也不觉得意外。 (隋书)这样记载:张须陀威名震天下,叛乱势力的将帅威风扫地。从“知世郎”王薄开始,孙宜雅、石抵图、郝孝德、裴长才、石子河、秦君弘、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都曾是数万大军的领导者,但全部败在河南讨捕军手里,没能动摇隋的统治权。天下一百九十郡涌出的巨大叛狼潮,只有河南讨埔军孤军奋战,努力支撑着。 张须陀不只是上战场的勇将,而且是功德并隆。他原本是身为爱民循吏为杨帝所知,他救济饥饿百姓优先于自我保身的行动,感动了扬帝。另外张须陀统率的河南讨捕军绝对不作掠夺jianian滢的坏事,更有甚者,贼军丢下的物资,除武器外,粮食、家畜等都分给贫困的百姓。张须陀身为将军,却与战士们共饮共食,而且,据说士兵不吃完他自己决不动筷。 “不为天子而战,而为张大使而战…。” 说着这种话而报名从军者源源不断。张须陀固然高兴,但也不能无限制地接受。他认为对付各地兴起的贼军,还是少数精锐部队较好。首先,增加士兵人数,粮钢不足。朝廷对河南讨捕军在赞赏和鼓励方面虽大方,但粮食和武器却全不照顾。与其说杨帝吝啬,不如说是因为他没有想到吧。 “近几年内,张大使有可能被任命为大将军或兵部尚书,不只管河南,而是指挥天下的兵马讨伐贼军。” 人们这样议论着,张须防大得民心,深受敬仰,洛阳街上有人出售河南讨捕军的战图和人物玩偶,销路不错。 大业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八月,发生了一件事:杨帝成为突厥军的俘虏。当时世间到处兵慌马乱,而杨帝不闻不问,只顾巡游天下,或许是天生喜欢游山玩水,或许是有意展示自己对天下动乱不介意,他携皇族、宫女、文武百官及兵队五万人前往雁【1。雁门一带是后来的山西省最北部。自古以来是北方防卫要地,这里武将辈出,魏朝的张辽等有名的武将也是在这里成名的。 突厥军会突然袭击这里,当然不是事出无固: 在中华帝国的大分裂时代,突厥势力急剧增强。到了南代,其威势也未曾衰弱。原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强盛是和中华帝国的衰弱成正比的,突厥也不例外。隋文帝也被迫不得不设法对付他们。文帝避免了和北方骑马民族发生愚笨的正面冲突方式,为了保卫得来不易的统一和安定,必须避免和突厥全面决战。尽管文帝有各种的缺点,但他明确地记得自己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历史上存在的价值,给天下带来和平与安定,将分裂和疲弱衰败推向过去。因此,文帝对突厥的态度不是发动武力,但也不是无条件地和睦政策。文帝用谋略外交代替武装冲突。 突厥也和中华帝国一样,围绕着权力和地位进行着严酷的斗争。可汗(王)的宝座只有一个,梦想登上这一宝座的不只一个人。当时的可汗叫都蓝,他企图越过万里长城人侵隋的领土。他勇猛但做事粗暴,在突厥内部树敌过多。都蓝的堂弟叫启民,因为他得人心,所以文帝想立他为可汗,经以多方援助,使其与都蓝争战。后来都蓝败北,在逃亡途中彼部下杀死。启民便这样成了突厥的统治者。 启民一向与隋朝友好相处,甚至连高丽派密使来访的时候也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