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翔万里_第五章飞龙乘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飞龙乘云 (第2/6页)

,是因为反抗隋朝的势力已经达布天下。

    天下的形势恶化到如此程度,杨帝本人却一无所知z对起义群出采取单纯的镇压主义,以武力歼灭,抓往便处以死刑。全国以杀一做百、制造恐怖来使起义军僵旗息鼓,归顺时朝。但百姓对标市暴政的愤怒和绝望已大大超过恐惧。总归是一死,索性对暴虐的天子和好恶的官吏进行反击后再死也不迟。有这种想法的人们拿起武器,离开军队,到山里去建立根据地。他们不只是和官军作战,还为扩大各自的势力而战争。叛乱势力逐渐被并吞,人数锐减,其他各派势力人数不断增加,变成从几万人到十几万人的大武装集团。

    形势动荡,岁月流逝,转眼已是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

    11

    有个叫王世充的人。他原是出身西域的胡人,当过用文帝的侍从,由于建立了战功而飞黄腾达。杨帝即位后,他当上江都宫监。江都即后世称为扬州的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杨州是长江和大运河的汇合处,因为是水上交通枢纽,发展很快。扬州是米、盐、茶的集散地,也是漆器、螺钢工艺品及其他工艺品生产地,以风景秀丽和气候温和而闻名。杨帝酷爱扬州,决定在扬州营造与洛阳相媲美的大型离官,即江都官。王世充曾负责这个岛官的建造和管理。

    王世充无论作为文官还是武将都相当有才干。依照他的人格和素质,是那种会被归类于“jianian臣”的人。他为了迎合扬帝,极尽奢侈之能事,将江部官建造得富丽堂皇。宫殿、庭园都十分壮观华丽,但最令杨帝欢心的是“迷楼”顾名思义,即是迷宫似的建筑群。集各种精巧于一身,确实是煞费苦心。杨帝因此更加欣赏重用王世充。但王世充在其他廷臣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个逢迎拍马的势利小人。江南有个叫刘元进的人发动叛乱,讨伐的官军屡屡失败。这时王世充出马,居然用兵如神,击败叛军。王世充的军事才能令人惊愕。他将刘元进斩首后,向继续抵抗的叛军宣布“投降不杀”有三万人相信王世充的允诺,放下武器投降。

    但是,王世充却没有履行诺育,而将投降的三万人全部活埋。这种有害无益的杀戮,不仅使王世充个人,也使整个官军信誉扫地。投降不杀这种宣称一旦成了谎言,叛军知道自己只要败了就绝无生路,只好与官军斗争到最后一口气。而且自己死的时候还要抓个垫背,或让更多的官军给自己去陰间当向导。“贼兵”们被逼得必须下这种决心,导致他们和官军的战斗愈演愈烈。

    王世充并没有因毁约而令全军名声扫地的事受到扬帝的训责。因为杨帝本人也是严酷无情重罚主义信奉着。木兰是这事的目击者;杨玄感失败死后,木兰在国洛阳途中亲眼目睹,街道左右两侧到处是被官军处死的贼军的头和尸体,其中包含很多的妇女儿童、老弱病人。木兰不禁大受刺激。

    “岂有此理!本应爱护万民的天子之军,竟屠杀妇孺?”

    木兰面对横躺竖卧、腐烂发臭的尸体,呆然若失。

    在杨玄感遭灭九族之灾时,木兰并不深感同情。杨玄感企图夺取帝位发动叛变失败,这在当时被灭门绝户也是理所当然的;如他叛乱成功,隋朝帝室恐怕也都得被斩尽杀绝。叛乱就是以生死为赌注。若是失败后还想活命,也未免太天真了。可是,这些妇女老幼,为什么要惨遭杀害呢?

    一因为这些人领取了叛臣杨玄感发放的粮食,被认为与叛贼同罪。”

    骑马并排而成行的沈光这样说明。杨玄感发兵后,打开官库发板给百姓,目的是宣传自己的军队是救民义军。很多挣扎在饥饿生死线上的人由此得救。而扬帝连这些老百姓也不放过,他把这些人血为杨玄感的同党,下令格杀勿论。

    “杨玄感一呼十万人应,使朕越来越觉得天下不需人多,人多了,只会聚集成匪,若不统统斩尽杀绝,不足以惩前警后。”

    杨帝如此表示。

    “如杨玄感这样的人,之所以稍一胡说就能聚集十万大军,就是因为人太多,不如全部杀死。”杨帝下令道。

    被认为与杨立感有关系的人,那怕只是一点点瓜葛的人都要统统杀掉。受害者多达三万人。其中有许多就是这样被卷人不幸的。

    一不能不杀吗?假如民众有过错,下令大赦,原谅他们,不是更全出朝廷的恩德吗?”

    木兰这样说。

    沈光用锐利的目光,凝视着木兰。

    “子英,你回故乡去吧!”

    、沈光的话,使木兰感到非常惊讶。沈光表情严肃,平时的豁达消失殆尽。木兰无言以对,沈光转移视线,慨叹地仰望天空。沈光再次把目光转向木兰,开口道:

    “保护陛下安全的人对陛下怀有不满是很危险的。不满,等于是有异心。”

    “异心?”

    木兰的表情和声调都很激动,她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究竟为什么百姓不领取叛军发放的粮食活不下去呢?是什么原因把他们逼到这种绝境的呢?又是谁的责任呢?想来想去,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答案,沈光阻止木兰继续说下去。他好像下定决心,这种话绝不能让她说出口。

    的回故乡吧。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请兵部和贝林营照顾一下,你回去吧。”

    “我只是在想…”

    “想也无济于事,不必想那些没用的事,并不是杀了敌人就可以保往自己住命的。”

    沈光语调不容反驳。一行人回到洛阳走出兵营来到街上时,本兰对同行的贺廷玉说了这件事,因为她不认为自己错。切廷玉回答:

    “子英,你没有错,但最好不公开谈这些事,连那个高宰相都被以批评朝政之罪而遭杀害。如若传人别人的耳朵里,那可要冶罪的。总持先生是因为考虑到子英的身份处境,所以说得严厉些。则你回故乡,我想也不是出于恶意…-

    “子英不想回故乡吗?”

    “我…我不知道。

    木兰不是不想回故乡。大业十年春,是木兰从军的第四个年头。芳龄计岁。过着没有恋爱,远离家庭的生活。她身为女子,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