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_第二零四章新农业综合循环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零四章新农业综合循环体 (第3/3页)

于参谋部那些闲不住地年轻人扩张领地的野望,作为军人,他们存在的目的除了保家卫国,那便是为自己的团体扩展地盘。吃不吃得下他们不管,反正能打下来就是他们的本事!按照最高长官的要求,他们要将山东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地摸清楚,因地制宜的从十几个人的小冲突到全省动员的大战役都搞出来模拟,配合后勤部作出巨大无比的战争动员计划。

    除此之外,闲着地人就琢磨着什么时候往外伸伸腿和胳膊,抢地盘,这是他们必须要做的工作。采用军事行动对他们而言已经没多大问题,而且最高长官设想中的那种战争模式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凭借大量的人员杀伤获取地盘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在同文同种同一个国家民族内部,那种大肆杀戮是非常不合适地。因此采用软实力进行扩张就成了眼下的首选,而这个,便是他们大量人员根据山东的现有条件搞出来计划。

    说起来,这种计划实施是非常不人道的,因为它实施的条件,首先是大灾难大动乱产生造成的机会。其次是大量向往幸福生活的贫困民众,再次是这些人有着返乡的强烈愿望。

    这样的三个条件凑在一起不是那么容易得,中国人有“随遇而安”地癖性,又有“叶落归根”的淳朴愿望,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其实统一,关键是你怎么把握着其中的“度”

    同样,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但是往往容易“知足”这是文化造成的。也是数千年帝王统治下的愚民政策造成的,其好处是显而易见,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中国的人民特别是农民是那样的好打发,只要让他们吃饱了,他们绝不闹事,你怎么压榨他都忍着,温顺的像亿万只绵羊。

    这又是一个矛盾、但却合理的问题。比较起来,第一个问题反倒容易得多,中国这片大地上。唯独灾难是从来不缺地。所谓“多难兴邦”它首先是锤炼了一个国家民族地强韧、坚韧、吃苦耐劳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些条件在民国期间从来不缺。只要你想只要你有条件,这样地人就要多少有多少,关键就要看你怎么对待这些人,你怎么去利用他们达成你的目的,这说起来很卑劣,但是在这个世道混,不卑劣的人都死得快!

    “新农业综合循环体”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每一个实施的范围都将包括至少五十万人的巨大人口组成,计划中各种细则可以用一车的纸来描述,而执行计划的人,则多达上万人,在这个时代,没有足够强悍的系统分工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绝对难以执行下去的,但是对陈晓奇亲自建立的团队来说,这确是一种最擅长的工作。

    这一个计划,包括了农业的方方面面,它首先将一定区域内的土地条件限定了,这是前提,要是一片戈壁滩沙漠那就不要谈了,根本没得玩。先决条件就是一块可以产出农作物的土地,而其挖掘潜力起码得足够养活这五十万人的生活所需。

    然后便是人口组成,都是农民也不要紧,但是青壮劳动力和儿童老人的比例也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一大帮的老弱病残也不用忙活了,直接改孤贫院算了。

    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中国农业人口组成现状的微缩圈子,限定在五十万人口左右的基数和土地面积,然后开始细化分工,技术渗透。

    先,这片地上不存在传统农民,而都将是职业农民,也即是山东现在的模样,他们将被培养成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者,采用机械动力的耕种,采用优秀良种施用农药,以及套种、轮作等等最新的农业技术;其次是有足够规模的农田水利改造团队,包括水坝建设、水渠挖掘、深井钻探、管道敷设等等技术人员,保证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对这片土地的基本农田水利改造完成。

    而后,是农产品深加工的工厂,这将是有各种食品厂、榨油作坊、面粉厂、罐头厂、屠宰场以及零售店等等农作物深加工体系,将农林牧渔一系列的土地产出变成工业加工后的产品,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其销售利润,产生增幅,成为第一波的利润拉动,推动经济体运转。

    然后便是各种机修厂、机械厂的辅助设施,其他的饭店、旅馆、医院、学校、老人院、商店等等也按照人口比例搭建起来。

    最外层最不可或缺的,电力煤炭等等需要外来力量的支持,这些将cao纵在执行者的手里,也就是这些计划的上层制定者手中。

    而这涉及到五十万人的经济体,将组成新的城市和小镇,他们以星形拓扑结构在某一个区域内形成准自我循环体系,首先实现了基本生活品的自给自足,所有人在一个大公司大企业的结构里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再加上统一性的军事训练,一段时间之后,这就是一个对外依赖性相对较小的独立生活圈,这样一个完全异化了的生活圈将成为某一地区一颗坚挺到绝对难以拔出来的钉子,深深的扎根在那片地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