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_第五十六章越堕落越发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越堕落越发财 (第3/3页)

    从今年年初开始地大招工为济南市陡然增添了数以万计的外来常住人口,光东部工地进进出出的人每天都在四五万之上,不断轮岗和分散到全省各地的加起来好几十万,这直接带动了济南城的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因为这一巨大拉动而大发其财。整体经济收入比着另一时空地历史上高了足足三倍之多。

    许多来到之后便留在美华的工人在经过不断的培训和时间之后走上了正式的工作岗位,半年的时间让他们有了足够的钱财养家,许多的人也就干脆将不多的家里人从老家那破房子里接出来,安排到济南周遭住下,而在不久之后公司开始为已经成家的正式工人分配住处的时候,每一家就两三间房地小院落,却也让他们开心不已。于是乎几个月之后,济南城又陡然添加了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口。当然这些人地户籍不可能从原籍起出落到这里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历来严格僵硬,但是这管不住他们自己搬迁啊!何况还有美华公司撑腰呢!

    职工家属的增加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闲置人口。妇女还好说,有数不清的活等着有人做。但是孩子就不行了,大学城还没有建立起来,蒙童书院还是那么些平方圈起来的,不大不小地孩子突然间增加了这么多,逼得陈晓奇马上启动应急方案,在已经建成的培训区平房内专门圈起来横竖十八趟平房。共计五十四间,可以容纳最多三千余人在里面学习。这临时建立的职工子弟小学堂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一下子多了一千三百多的学生,陈晓奇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地在原有基础上开辟了一个大方,同时开了一个临时中学,将那些年龄十几岁但是不到十六岁的孩子统统塞了进去,不管他们是不是有认字的基础---其实几乎都没有。全部开始读书教育。教材他是暂时没办法,他还没有神异到能把中小学教科书都背出来的程度,但是这个却不用担心,因为现成地东西都有,弄来直接删删减减的改吧改吧用上了。

    有了学生还不行,老师是个大问题。济南师范的毕业生那是跟宝贝似的极少。根本轮不到他们这些新开的非正规学校来选人,所以陈晓奇不得不在社会上四处撒网打捞人才。逼急了就直接高薪挖人,话说这时代的读书人那是真地高工资高待遇啊,一般大学地教授都能拿到三百元的薪水,比一个县长地工资都高。即使是小学中学,那也不是随便就能打发的。

    既然是职工子弟学校,那么培养方向自然不能向着别人,在这里的教学陈晓奇就亲自插手管了。初期的时候,这些小孩子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自古以来私塾教学模式,先生念书孩子死记硬背,反正不管如何先给我认识一些字再说。不同的是,这些孩子从进来的第一天,就被着重加强了纪律性和礼仪教育。在人手一条的硬木条教鞭威胁之下,顽皮的孩子们发现哭闹都没用之后,便乖乖的有样学样认真旅行自己的学习义务。

    (这种经历恐怕在后世三十多岁农村出来的学生都有些同感,反正笔者小时候顽皮得很,从小学到初中闹腾不是一两次,老师们不论掐耳朵打耳光拳打脚踢无所不用其极,俺这样的鼻青脸肿回家是常事,但是家长通常的反应都一样---活该!打轻了!让你不听话!俺最多挨过正反十四个响亮的耳光,罪名是看武侠小说!汗!想到那时的待遇若是落到十年后的某些学生身上,估计不是家长闹翻天,就是自杀率直线上升了!说起来,俺们的承受力还是很强滴!)陈晓奇有种他别的癖好,或者是潜意识的恶趣味,凡是他以前经历过的种种,总要让人来共同“分享”一番才得爽快!所以这些落到他手里的孩子们就成了第二批幸运儿(第一批是黄镇山他们)。这些孩子们在浑身匪气的“体育教师”的带队下,每天早晨六点就爬起来排队跑步,一边跑还一边的喊着号子唱着歌!完了就在大喇叭的响亮节奏呼喊下做“陈氏第一套广播体cao”完了就是蹲马步,练少年拳!

    然后每天的课程除了强制学习各种礼貌用语和礼节之外,便是不少从四里八乡抓壮丁拉来的老夫子落地秀才穷酸先生们加上一帮子半通不通的临时赶鸭子上架的“先生”教授背诵中文,一般是从“三百千千”开始念起。总之这种启蒙教学至少会进行三年的时间,按照陈晓奇的所谓“科学”教育方法,这帮孩子每天至少有八节课,从早晨六点开始,到下午六点才能解放,但是晚上还有作业,总而言之小陈先生曾经受过的这种填鸭式强迫教学跨越时空就栽到了可怜的孩子们头上。

    然后陈晓奇还时常的在有线大喇叭里喊话说:“这都是为你们好啊!”这句话博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孩子在崩溃的边缘不得不硬着头皮艰难的前行着。

    月底了,求点月票不过分吧!新人啊,支持一把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