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一章终章 (第3/4页)
黎和会,另外一面则是关注西伯利亚…由于谈判困难,托洛茨基接到暂缓回国的通知,国内希望托洛茨基能够尽力维护国家利益,避免中圄在即将到来的西伯利亚夏季再次动战争。不是苏维埃政府对托洛茨基的期待过高,而走谭延闿的态度过于强势…欧洲不会放任革命的继续展,遏制苏维埃俄国甚至进而动干涉战争势在必行,对于中国不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战争行动,只需要等待便足以让俄国屈服。不过如果苏俄坚持到底在这三个月内不做出任何让谭延闿满意的让步,谭延闿也会毫不犹豫的继续动战争…正如苏俄趁着德国内乱之时撕毁布列斯特条约一样,为了国家利益他不介意将中俄的边境向西推进二十度,以卡拉干达所在的东经七十度为界。 在谭延闿看来这是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与个人的品行无关,更与正义无关尔逊主张美国出兵欧洲,除了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力量新秩序的世界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美国手中的巨额协约国债券不会变成一堆废纸,无论中国是否加入同盟国,当债券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威尔逊会不惜一切代价让美国卷入战争。 四月十五日,谭延闿乘坐火车前往天津小站,这里是北洋军的源地,今天他将会检阅当初他所训练的第一支军队直隶督标所演化而来的中华近卫军,这是国内6军界中无论在荣耀、资历、战功都无可挑别的军队…甚至“北洋八镇”都是从它分化出去的一部分…做为直隶总督所掌握的军事力量,直隶督标曾经是谭延闿争夺晚清新军创建者手中最强大的筹码,北洋新军的大多数指挥官都是从这支军队走出去的。在中俄战争之后谭延闿抽调全国最精锐的6军组成大中华师的时候,为了区别对待将这支直接由谭延闿指挥的军队命名为中华近卫师,随后两支军队同时提升成军。 谭延闿在天津小站检阅这支一直以来都是总统直接指挥的军队非常高调,几乎全国报社的驻京办事处记者都派出人员跟踪访问,而在检阅前的记者布会上谭延闿非常明确的回答记者中华近卫平在检阅后将会直接登上北上火车前往中西伯利亚。这样直截了当的回答令所有中外记者不禁愕然,这几乎就是等于中国政府的宣战书一般,而后便是各路记者蜂拥而至的提问,对于这些记者所持的立场谭延闿不置可否…俄国人可以随意撕毁条约,那中国唯有用武力来保护自己应得到的利益,西伯利亚寒冷的土地上留着中国士兵的鲜血,中国没有道理将之让给其他人,如果俄国强大到可以自认为收回西伯利亚的程度,中国也不介意再和俄国打上一场战争。 兵让谭延闿下定决心还要准备跟日后的苏联在西伯利亚大战一场,这要承担巨大的历史责任。不过他更坚信手中所掌握的武力和中国持续展的能力…俄国是要做为未来世界中的一极存在的,如果没有没有足够的展空间迟早都会受制于人,只有中国才有开西伯利亚的实力,而西伯利亚的开也会给中国的后续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为了这些今天的冒险是值得的,况且以苏俄现今的实力而言中**事行动根本谈不上什么风险。 谭延闿兵帘将世界的目光从法国巴黎拉到中国北京,对于中国如此张扬的行为世界主要强国几乎集休失声…欧洲正受到革命的威胁,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讨论中国的行为正义与否,而中国现今强大的实力也令欧洲坐卧不安,中国能够陷到广袤的西伯利亚泥潭中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 从内务部截获的托洛茨基加急电报和莫斯科的回来看,苏俄对中国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是极为恐惧的,当初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条约内部还有严重分歧的话。这一次中国摆出一口气吞下西伯利亚打到乌拉尔山脉的架势更让苏俄内部感到集休的不安。根据内务部在中西伯利亚的电台监听,苏俄中央政府已经命令西伯利亚所有能够掌握的军队除了做好打仗的准备之外,便是拆毁西伯利亚大铁路,炸毁沿途所有的桥梁、隧道的命令。 托洛茨基在接到乌拉扬诺夫的电报后立刻向中国外交部门提出面见中国总统的要求…苏俄代表团的成员夜间曾经到过北京火车站,不过北京火车站从晚间七时开始便戒严,从天津开赴西伯利亚的军列将会路过北京站,同时谭延闿也会随车回到北京,北京火车站内外都被大中华军死死的保护起来。托洛茨基身在中国比国内更能感受到中国的军事力运转所产生的独特味道。北京主干道上来往的挂黑色军牌的轿车明显的多了起来,尤其是前往北京西山的方向尤为明显…中国国防部就坐落在北京西山,中国的要害部门的新闻布会背景都有不同的标志,而国防部言席的背景就是一个“山”形标志以代表国防部。 当外交部将托洛茨基的要求传递到谭延闿这里的时候,温基岩也将乌拉扬诺夫给托洛茨基的电报破译件交给谭延闿…在北京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电报都处于内务部的监视范围之内,像托洛茨基的电报所享受的待遇是和英、美、法、德是同样的,它们的电报不用送往房山破译中心,都是在北京西山一处私人庄园中破译的。 二十天后中俄达成《北京条约》。俄国苏维埃政府承认中国以东经九十度线为两国在西伯利亚的国界,以西域集团军归还科克切塔夫和巴甫洛达尔,以上次军事行动西域集团军实际控制军事线为国界。除了没有要求赔款之外,《北京条约》几乎就是另外一个布列斯特条约的翻版。不过与失去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相比俄国几半永远的失去了半个西伯利亚。 谭延闿看到的电报乌拉扬诺夭指示托洛茨基尽快的在中国动战争之前签订条约,并且要求中国将尼古拉二世一家送还俄国。…这二十天的时间就是围绕尼古拉二世一家去留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持强硬立场坚持为尼古拉二世一家提拱外交避难。随着中**队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阿钦斯克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苏俄最终放弃了要求遣返尼古拉二世一家的要求,匆忙中签订了《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华近卫军回撤到东云省省会海参葳与中国北方海军进行联合演习后乘船返回驻地天津小站。由此中国放弃了对苏俄的正面军事行动,转而扶植地方叛乱势力。不过这些叛乱势力根本不可靠。它们对中国政府心存疑虑,而中国也只是“适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