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人生_第六章废然而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废然而返 (第4/4页)

定在东家的指派下走南闯北,当铺里的买卖多半交给蒋善本、周贵等人。

    雨烟的消息依然是音信全无,这几年里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文定便会不由自主的找寻当地那些档次较为高雅的烟花场所,寻访雨烟的芳迹,可却始终无缘得见。

    文定心中一直在猜测着雨烟这般出尔反尔,究竟是为了什么?

    原本一切都说的好好的,可一转眼却又连她的踪影也找寻不到。文定也曾想托顾正声代为打听,可不知这小子又闯出何等祸事,竟被其父敬远侯押到边镇卫戍保土。

    茫茫草原,危机四伏,不但要应付剽悍威猛的鞑靼人,还要与荒野猛兽搏斗,与草原无常的气候相抗争。其中的凶险,远不是文定这个鲜有涉足北方的江南人所能悉数了解的。

    不过仅仅从正声偶尔使人捎来的书信中,文定亦能瞧出几分端倪来。初开始的那几封,提到的尽是些草原如何的辽阔,如何的美不胜收,清香的马奶子酒,大块大块的手抓rou,语言不通却笑容满面的草原牧民,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与自由。

    可是过不了几回,这种初到草原的新鲜劲头一过去,就变成了空虚乏味。再到后来,随着边塞战事的紧张,正声信中那点悠闲的意味再也不曾出现了,无数将士的鲜血,甚至让正声这个无甚抱负的纨裤大少生出了李广、卫青那般的志向,誓要完成中山王毕生的遗憾,将那些个祸害我大明边疆,欺凌我大明百姓的鞑靼人,永远从视野中清除出去。

    扁阴似箭,两年后,正声的书信也来得少了,有时甚至半年也难有一封,隔了许久捎来一封,信中所书的也尽是些对战争的厌倦,一种精神上的疲劳,对生命的困惑。

    鲜血、战争对当事人所产生的影响,旁观者实在是难以明白个中滋味。

    每次文定的回信中,都会劝说他找机会早日回到关内,战场上人性只是多余的负担,甚至于还会使人丢掉了性命,只有泯灭了人性,忘记自己还活在阳世之人,才能真正适应那血淋淋的沙场,才能去主宰沙场。而文定十分清楚,正声并不是那种人,也不希望他成为那种人。

    虽然不曾在铺子里坐镇,不过源生当年轻朝奉的声名,却在许多地方都得以风传,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那次扬州之行。

    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文定是断断不曾预料到的,原本以为就算当时扬州府里闹的沸沸扬扬,过些日子后也会被人们渐渐地淡忘。

    然而后来,文定在酒桌上与新结识的生意人互通姓名,时不时都会听到对方的惊叹之声,然后就会求证那次比试的真伪。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往往那知情人便会向同桌旁人炫耀那次关乎十万盐引的巨额赌局,而且文定从他们嘴里听到的,十之八九与自己所经历的差别很大。

    比方说,明明是西安四大朝奉与自己当面对阵,可到了他们嘴里,却变成了十大朝奉‘几大朝奉对自己一人。最荒唐的一次,竟说是西安玉成当,当世三大朝奉之一的白略与自己辩驳,结果还惨败于自己的嘴下。吓的文定赶忙纠正,不然若是被白朝奉听去了,岂不被人笑话死。

    再有就是,那场比试明明历经了足有一个下午,文定才在严惟中的帮助下侥幸获胜。可到了他们嘴里,却变成了自己仅仅在远处观看了一眼,便认出了真伪,刚说了两句就让对方乖乖俯首认输。

    这倒也罢了,自严惟中还朝复官,且升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后,又有人传出他与文定早已是莫逆之交,还曾经换帖结拜,互为兄弟。有些官老爷们甚至要文定代为向严惟中引荐,真是让他哭笑不得。

    这些人杜撰的能力,让文定是唏嘘不已,不但讲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还条理清晰,叫人轻易寻不出破绽来。

    这若不说讲的是他自己的事,文定指不定也是会信上个三四分,旁人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此事能得以广为流传,也不是平白无故的,中间暗藏着徽商与晋商之间的明争暗斗,而文定在不自觉中也被牵扯了进去。

    无论是天下哪处州府,盐商在徽商帮与晋商帮之中都占有较多的席位,而他们之间的争斗,往往也演绎成了两大商帮间的争斗。

    随着新安会馆、山陕会馆相继在神州各地遍地开花,这种未见硝烟的争斗,也得以在神州各府延续着。

    对于徽商而言,那次重大的胜利,恨不得天下所有的新安商人都能知晓、庆幸;同样,对于晋商而言,深刻的仇恨,也希望所有同乡牢牢铭记。

    而文定的名字,也因为他们的称道与敌视不胫而走。是故,若是在生意上碰到的是徽州商人,文定的买卖一般是十分的顺畅;若是遇到了晋商,对不起,少不得是要给文定或这或那的找出点麻烦。

    几年里,文定吃了不少的苦头,让他也是极为无奈,自感冤枉的很。凭心而论,自己不过是受人所托,忠人之事,怎的就那么让他们记恨呢?好像是自己赢了他们那十万盐引似的。

    自己受点气,遭点罪倒还没什么,有时连累了东家的买卖,文定心中便感到十分的内疚了。

    这几年,汉口镇的徽州商人围绕在新安会馆的周围,买房置地,开码头,立商铺,光是屋舍便有数十栋之多,密集的分散开来,生生建出一条新安巷来。那里面不但有民舍、商号、茶楼、酒肆、街市,还有一座新安书院,为的就是怕耽误了那些跟随父辈飘落四方的子弟们的学业。

    徽州商人在治学方面所倾注的精力,让旁人不由得心生钦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